第十六章 大公报(2 / 2)
“其二对于追赃助饷,捐的占了追赃助饷的六成。为什么要占六成?报纸上不妨给读者算算账,看看这些权贵所得是否正当,比如说王之心,十五万两银子有多少是正当所得。就算他每月收入30两银子,加上赏赐每月所得就算50两银子,一年也不过600两,不吃不喝100年也不过积攒六万两,这样一算,他的巨额财产是不是来历不明!收缴他九万两还算轻的!这个账一算,对于追赃助饷的抵触又会弱几分,谣言和传单也会日渐销声匿迹。”
李岩听王承恩说来,愈听愈觉有理,是个好主意,赞道:
“王公公所言不错。好主意!”
王承恩心中得意,心想后世的报纸你还没有见识过呢!想想三流小报的“八卦精神”,什么逸闻趣事,明星八卦,一忽儿艳照门,一忽儿吸毒门,连黑哨门都要往后靠。明末这些贴传单大字报的,见了后世的狗仔队,一定会羞愧莫名!没错,以“八卦”对谣言,必定稳操胜券。
“李大人,在下以为,对于坊间谣言,还有一招,就是在报纸上开辟一个栏目,专门刊载一些逸闻趣事,甚至青楼盛事,花魁艳闻,诸如此类,把民众的视线再转上一转。此外诸如诗词小说,也能吸引一批读者。如此,则报纸一出,各有所爱。清谈家看到‘抗清平辽’,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到那时,天下舆情,皆在掌控,何惧谣言汹汹!”王承恩无耻一回,把鲁迅说《红楼》的话不客气地借用了。
“那依王公公看,这个报纸应该用什么名号?大顺邸报?还是其它?”李岩虚心请教。没想到这位王公公虽是太监一个,胸中竟是大有丘壑。
王承恩心想,这个报叫什么名呢?“挺进报”?不妥!“明报”,嗯,这个后世金庸创办的“明报周刊”的“明报”名号,倒是可以日后拿来用,李自成当然不会用它。总不能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吧!也罢,那就用“大公报”。计议已定,便道:
“在下以为,大顺立国采取均田免赋之国策,均田体现的乃是‘公平,公正’,办报纸乃是舆情公开。‘公正,公平,公开’,不外乎一个公字。不如就用‘大公报’吧。”
李岩一听这“大公报”简直就是为大顺量身定做的啊,该报但能彰显“大顺之公”,善莫大焉!李岩料定李自成必定采纳创办“大公报”的建议,只是自己对如何办这份“大公报”,实是毫无把握,只有王承恩出马,才能稍稍有底。当下不再迟疑,对王承恩一揖到底,说道:
“李岩今日受教,下官立时禀报我主,料我主必定采纳。但此事若是施行,还得请王公公妥为主持,方能中规中矩,不知王公公意下如何?”
王承恩心说我一个太监,主持报纸显然不妥,做个幕后操纵者,倒是可以。只是自己可不愿趟李自成的这浑水趟得太深。心中急转,忽然想起一个极妙的人选――这个人选就是金之俊。这个金之俊,大顺来了降大顺,满清来了降满清,骨气人品固然令人唾弃,却绝对是个有才的主。历史上金之俊为多尔衮谋划的调和民族矛盾的“十从十不从”,既可谓臭名昭著,也可谓煞费苦心。后人可能不尽知这个“十从十不从”是什么玩意——“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僧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婚姻不从,国号从官号不从,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大抵指的是:男子剃头梳辫子,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不跟旗人女子学梳"两把儿头"或"燕尾头"。······改朝换代,明朝改清朝,但官号照抄明代的六部九卿,总督巡抚等等。······役税办法照满人的办,语言文字还是照用汉语。······这个“十从十不从”极大地缓和了尖锐的矛盾,你不能不承认这家伙有才!王承恩想起后世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编这些道道的显然也是大才之类。可以把尖锐的民族矛盾用简单的“十从十不从”化解,可见这人的心思文思之厉害!放眼后世,恐怕绝难有几个报纸总编能与之比肩。以金之俊大才,同时做政研室主任和宣传部部长,也完全可以一身二兼。想到金之俊,便笑着对李岩说:
“不是在下推辞。实是在下一个太监,素不为文人清流所看重,恐以在下主持,反为天下耻笑。不过在下推荐一人,此人必可胜任。”
“是谁有此大才?”
“此人叫做金之俊,在下听闻他投效了大顺,此人出马主持《大公报》,只须在下略作提醒,便可游刃有余。”
“哦!金之俊此人下官也知道,原是大明的兵部侍郎,据说追赃助饷主动配合,并向我主上了条陈。好像牛宰相也是准备让他做大顺兵政府侍郎。不过若是我主重视《大公报》,调他主持《大公报》也不是什么难事。”
王承恩心想你们看着办吧!真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敢情我就是一个擦屁股的,专门替你大顺擦屁股!该不是什么事烂了都得我来补救吧。刚补好这儿,那儿又漏了,这算个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