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2 / 2)

加入书签

同时,吕蒙急遣快马调谭雄部回援,并知会领军警戒长安、潼关方向曹军的吕岱。 命其继续保持对长安的压力,暂时不必前来救援。

惨烈地厮杀,自第一名曹军骑兵跃上河岸的那一刻起,再度展开。

也不知夏侯渊事先做了什么手脚,曹军骑兵竟似丝毫不受冰冷河水的影响。 初一登岸就立刻生龙活虎地投入到冲杀之中。

近万荆扬男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毫无惧色地迎向铁蹄纵横的曹军骑兵,以铁和血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血性。

刀枪剑戟在寒风中厉啸,残肢断臂在血光中翻飞。 鲜血为业已殷红斑斑的大地再添一层红赤色地毯,狂悍的喊杀声震动了天与地。

由于曹军骑兵泅渡地河岸相当漫长,吕蒙军实在是无法同时兼顾到每一处。 越来越多的骑兵跃上了河岸,投入到战斗中。

集结成冲锋阵型的精骑,从南扫到北,从东冲到西,如同镰刀一般,在战场上生生割出一条一条的道路。

“列阵。 列阵……”

“左右挤压,不要给骑兵冲锋的空间!”

吕蒙一手提着马缰,一手挥舞着大刀,瞪大着赤红地眼睛,声嘶力竭地狂吼着。

在一声声的呼喝中,荆扬士卒们一次次被曹军骑兵冲散,又一次次地列成密集的拒骑兵阵型。 一部分人从正面抗击骑兵的冲锋,一部分人从旁侧刺杀战马。

然而。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双方地巨大优劣————潦水东畔的平原地形极利骑兵冲锋。 吕蒙军在仓促之间无法列成有效抗击骑兵冲锋的阵型……

纵然麾下军卒都如吕蒙一般悍不畏死,但还是无法抗击住骑军来回冲突。

集群化的曹军骑兵连续几次冲锋。 冲散了吕蒙军布设在河畔的防线。 其余的曹军步卒也都乘机登岸,进一步加剧了战局的转化。

察觉到吕蒙与夏侯渊的战况有异,张任一横心,下令张嶷和吴兰各领2000人,负责硬扛那2000曹军骑兵地左右游击绞杀,他自己则率领其余5000余川军,强行冲击2000曹军步卒的正面阻击。

“杀杀杀~!”张任枪若游龙,迅疾如电,刺穿一个又一个敌人的咽喉和胸膛。

他一边刺击,一边高声厉吼,他恨不得能多生十双、百双、千双手臂,恨不得能一枪刺死所有敌人,恨不得能将敌酋夏侯渊变成枪下厉鬼。

那柄翻飞的长枪成为曹军将士的噩梦!数位军司马、都伯想阻拦住这个嚣张嗜血的敌将,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但却没有人能在张任手下挡下十枪。

被激发出全部血性的川军将士,就如同发了狂的猛兽,个个喉咙中发出低沉地吼叫,眼睛血红血红。

这一战,川军地血或许会流尽,但川军的勇名却必将传遍天下!

面对这样一群猛兽地扑咬,负责阻击的曹军步卒如中流砥柱,尽管倒下一批又一批,却硬生生地忍受着一波胜似一波的狂猛冲击。

………………………………………………………….

天色渐渐转亮,劲吹了一夜的北风似乎小了些。 弥漫在空气的血腥气息,浓郁得能够让人头晕目眩。

大地,河水,甚至空气都呈现出血色。

暗黑色的血迹深深凝固在泥土中,或许在此后数月,甚至数年的岁月里,这片土地都不会褪去异样的颜色。

孕育了方圆数百里百姓的潦水,已然成为一条血肉之河。 宽约十丈的河面,居然已被人马的尸身,以及排筏、拒马等各式各样的物事添堵满了……

河水为之断流!

天地之间,仍然回荡着喊杀声,持续了七个时辰的喊杀声。

战斗仍在持续,不过战场已经转移到了潦水之东。

在吕蒙军的拼死抗击下,夏侯渊军还是攻过了潦水,包括南下诱敌的2000精骑,以及阻击张任的骑步军,全部越过了潦水。

张任也尾随夏侯渊攻过了潦水,川军仍在奋战。

吕蒙也在奋战,潭雄5000军的回援,并没有改善多少形势。 然尽管损失异常惨重,他及他麾下的荆扬军卒做到他们自己所说的————有进无退,有我无敌。

虽然无法击退敌军,但却没有一个荆扬儿郎选择了撤退。

吕蒙知道夏侯渊意在撤回长安,也知道自己无法阻挡住夏侯渊的骑军,但他并没有放弃阻敌的打算。 他选择了阻击曹军步卒,以此来牵制敌骑军。

夏侯渊不可能抛下这数千跟随自己多年的精锐步卒。 拖住了步军,也就拖住了骑军。

虎步关西,进退如风的“疾行夏侯”,被吕蒙和张任联手困缚了手脚。

“有敌无我,有我无敌!”被两支骑枪刺穿胸膛的那一刻,董最纵声狂吼,“杀~!”

亲眼目睹董最流尽最后一滴血,吕蒙眼中泛过一丝热意,跟随自己南征北战多年的熟悉面孔,一个又一个地消失,他长啸当哭:“有我无敌!”

“有我无敌!”筋疲力尽的荆扬军卒放声狂吼。 为自己的将军,为逝去的同袍,为至亲的家人,绝不能败!

吼声犹如阵阵惊雷,随着北风掠过战场,穿云裂空,震撼天地。

曹军将士也为此动容。 他们跟随夏侯渊不知与多少敌手交战过,但顽强到这种地步,达到近乎疯狂的,还是第一次得见。

无论此战是胜是败,这样的敌人绝对当得起“劲旅”二字。

不过,动容归动容,还是必须将他们彻底击溃。

“呜~呜~呜!”

激昂雄浑的号角突然从遥远的西边天际席卷而来。

大地开始颤动,剧烈的颤动,宛如地壳在扭曲变形,即将发生那惊人的一震。

吕蒙、张任、夏侯渊同时色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