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准备亲征(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十八章准备亲征

县学,郡学,加上朝庭直属的七所大学,构成了如今的三级官学体系,如今入读官学的学子总计已达到十五万人,比起开皇年间最高生员也翻了一倍,教师达到了二万余人,更是以前的四五倍之多,官学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私学的发展,为了考进官学,各类私塾也是红红火火的办了起来,规模已是官学的数倍,官学和私学加起来,预计生员达到了百万之多。

这个数目看上去庞大,不过,还不到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这也是没有办法之事,要想普及教育在此时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这百万生员,其中八成以上出身寒门,比起以前来知识都垄断在世家手中要好的多,基本上达到杨勇的预期。

杨勇应当感谢这个好时机,由于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儒家正处于低潮,而杨坚在仁寿年间将官学几乎解散,现在的官学全靠新皇一手支撑起来,几乎是白纸一张,可以任由皇帝怎么涂抹,否则就凭他将官学的内容变更了大部分,就要引起一场大风波,宋明两朝,面对读书人维护至圣先师的骨气,就是皇帝也要退避三舍。

凭心而论,儒学在维护统一方面做的很好,否则南方也不可能在分裂数百年之后会被隋军一鼓而下,儒学在培养个人修养,官员品德,规范社会秩序方面也大有用处,当然,儒学还维护了君权,杨勇自然不会傻的砍掉自己根基,所以官学里面,各种儒家经典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对于眼下官学里的寒门生员来说,学成之后想进入官员体系是难上加难之事,他们的梦想只是做教师,吏员,或者投笔从戎,成为幕僚军师之类的人才,为自己的子孙博得一个前程,甚至还有人愿意到商户人家做个掌柜,只有最幸运的人才会得到一些世家的赏识而被举荐到朝庭为官。

对于什么时候实行科举,杨勇一直做的小心翼翼,甚至在吕沐霖这样的亲信面前都没有露出口风,还做了数次试探,佛道两门需要考试通过才能发放渡碟,用考试来确认生员是否有资格进入官学,杨勇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这两件事现在都做得不错,大部分人也接受了考试的形式,实行科举已经日益成熟了,科举制度等于一条做官的康壮大道露在了所有读书人面前,毫无疑问,他们绝对会举双手支持,加上有了皇权的保障,再有世家反对也掀不起多大风浪。

永济渠的修建则比想像中还顺利一些,朝庭将俘虏,牛羊马匹等牲畜直接折算成战利品的做法,让一心发家致富的府兵暴发出百分之二百的战力,真正做到了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打不垮,拖不烂的地步。

颉利打击隋军前锋无果之后,本来定好了退让之策,盼望隋军后勤不济后会退回来,到时他练好五万大军可以再向中原报复,没想到进来的隋军比他们进入中原抢劫时做的还绝,人口、牲畜、金银……就象是蝗虫边境一样,凡是有用的物资都被抢劫一空。

而且由于大军入境,自然隔断了草原的一切贸易,除了牛羊,颉利很快就发现他的队伍缺盐,缺茶叶,缺棉布,缺铁器……总之,一切生活必须品都紧缺,几乎将颉利逼到绝境,颉利忍无可忍,只得带着五万仓促成军的队伍迎战。

这场大战,由于是突厥人采取了主动,隋军并没有完全聚起全部实力,战场上隋军六万对突厥五万,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只是论兵员素质,突厥人完全落入下风,突厥人下马为民,上马为军,只是相对于中原普通百姓而言,隋军的府兵都是挑选地方精壮之士,每年至少有三个月的统一训练,进入草原的府兵更是经过多年征战,作战经验丰富无比。

双方的作战物资更是无法比较,突厥人除了马匹不愁外,大部分人身上只有皮甲,箭羽平均一人不足十支,兵器更是五花八门,有些人甚至只是在木棍前面绑上一块磨尖的铁条当作自己的主要兵器。

反观隋军,他们的箭支无穷无尽,步兵全身用铁甲包裹,骑兵也披上了一层软甲,陌刀、马槊、长矛、短剑……几乎武装到了牙齿,面对严阵以待的大隋府兵,这些未经多少时日训练的牧民毫无半点优势可言,双方接战不久,突厥骑兵就在隋军无穷无尽的弩箭打击下崩溃,五万突厥大军死伤一万余人,其余三万多人作了俘虏,颉利只身带着数千人逃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