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端贬职篇(1 / 2)

加入书签

能打又怎样?宋朝需要的不是大将、勇将,而是良将!

而这一切,岳飞一直到死都没能领悟!他在做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事,觉得这样就足够了?于是他在这时辞官,可是被拒绝,最后只好按期上任。

这时在张渚,有一乡绅名叫张大年,他在太湖之滨修了座别墅,取名“桃溪园”张大年请岳飞去做客,在那里,岳飞留下了一篇《题记》。那是与后来《满江红》并称的文字,是岳飞一生愿望的誓辞!我们必须重温它、牢记它!

现恭录如下“近中原版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大小历二百余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战,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今且修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土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飞书”大英雄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岳飞的一生以此为证,没片刻忘记自己的理想,没任何一件事违背了这时的心声!

18日,叛军戚方被张俊、岳飞前后夹击,于是向浙西、江东制置使张俊投降。当时人讽刺道“要高官,受招安”

21日,在张俊与刘光世手下的王德、靳赛等军的会剿下,活跃在江南东路饶州、信州一带的‘魔贼’被剿灭。首领王宗石、王念经等26人被押到越州绍兴府行宫。当场处决。其余一律释放。

29日,宋高宗封张氏为婕妤、吴氏为才人。史书接着说“自上即位以来,嫔御未备。除如今与孟太后在一起的赵旉的生母潘贤妃之外,后宫近侍。惟此二人”呵呵…你信吗?

7月4日。命刘洪道为池州路安抚使,率张俊、李贵、王进、王涣4将4千兵马前去上任。重整长江下游防线!

15日,金太宗完颜吴乞买下旨:将北宋的两位亡国之君:昏德公赵佶、重昏侯赵桓迁往五国城!因为中原之地,我们马上要立刘豫做傀儡皇帝了!

27日,金太宗派高庆裔、韩昉2人正式前往册命刘豫为皇帝。国号大齐。国都先定在黄河北岸、原大宋北京大名府,后迁进黄河南岸、原大宋东京开封城。以后几年时间里,刘豫的伪齐国成了大金国的南方屏障,此人非常活跃,不仅会防守,还会进攻,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些蛮特别的印记。

如把目光向西放得更远一些。你会发现金国立伪齐的原因有很多。除岳飞、韩世忠给他们的震撼外,国境线外也出事了!

这要从耶律大石说起。几年时间,西辽兵力聚集到数十万之多。前一年,耶律大石再度出兵突袭金国北方大营。居然一战成功,夺回了两座营盘。转年后,也就是这时的1130年,金国决定出重兵斩草除根,灭绝契丹余脉。不过自从完颜阿骨打死后,金国再没独裁者,金廷向各部族征兵,各部族居然拒绝,而金廷也就不了了之…

在金国方面,虽没远征西辽,但也在边疆增兵,给予了足够重视。这样一来,在南北两线上都承受了压力,从而给西线上的张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战机!

宣抚川陕两地、节制军马、钱粮、政务的张浚,已在西线准备了足足一年多时间,终于在这极度巧合的关口完成了战前准备!宋金两军最强的大对决即将爆发!

8月8日,一年青女人走进了宋高宗赵构的视线,她自称是赵构的亲妹妹、宋徽宗之女柔福帝姬。据她说:她千里迢迢从金国逃出,之后被匪徒抓获,直到由官军解救,这才来到了江南…

经北宋皇室逃到江南的为数不多的一些旧人验证:这女子的确是由懿肃贵妃所生名叫嬛嬛的公主,唯一疑点是她的脚是天足,与帝国公主自幼守持的习俗不附。对此她的解释是:千里奔逃有时都光着脚,所以它回归大自然了…

这让赵构的心更悲恸,为此,他加大了抚慰这位难得的妹妹的力度。她被封为南宋的福国长公主,每年都大加赏赐,近十年间累计达到40多万贯…直到第二次绍兴和议达成,赵构的生母韦太后从金国被放回,这一切才变成了一场家庭伦理大悲剧…

完颜宗弼与完颜昌决定夹击楚州城,定要灭了赵立!于是真、扬宣抚使郭仲威约承州、天长军镇抚使薛庆共同去支援赵立。8日,薛庆出兵,9日到达扬州,可郭仲威却无出兵之意,只是置酒高会。10日,薛庆大怒“现在是喝酒的时候吗?我做先锋,你随后跟上”说完骑马就出了扬州城西门,结果被金军围攻,可郭仲威的部队就迟迟不到!薛庆不得已,只能率军边战边退,转战十余里,又来到扬州城下。郭仲威闭门不纳,薛庆就此被金军所擒。而郭仲威则弃扬州逃兴化,金军大举进攻淮南东路的高邮军承州城。兵马衿辖王林出城迎战,不胜而逃。承州城破、薛庆被杀。

这样一来,赵立就不得不继续南拒完颜宗弼、北挡完颜昌,继续坚守楚州城!做南宋朝的张巡、许远!

薛庆被杀的同一天10日,孟太后从江南西路的虔州返回两浙路越州绍兴府的赵构行宫,赵构亲率百官出迎。

川陕宣抚张浚派张彬往渭州去见曲端,说现在建制统一、财用充足,与金军相比,西军大占上风,应举行一次会战,一举消灭完颜娄室的西路金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