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前奏篇(1 / 2)

加入书签

皇上说了:谁能抓到方腊,得“两镇节钺”这就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了!是普通大兵做梦都不敢想的位置!现在只要杀进去,凭自己本身搞定就行,这是件多么爽的事!该大兵继续在深谷间穿行,一路上他应要穿越很多明哨暗卡,这都难不倒他,溜进去好几里山路后,他终于来到方腊藏身的洞穴前…

他冲了进去!一个人挺着杆长枪,冲进不知深浅虚实的强盗窝里,他居然反客为主,一连杀了好几十人,把方腊活生生抓了出来!

这是他有生以来做过的最炫目的事,足以让他名扬全国、富贵终身,想想看?他已摇身一变,脱离大兵身份,是国家军方高官了。但紧跟着最郁闷、最倒霉的事就来了,他把方腊抓了出去,没走多远就遇到顶头上司辛兴宗,辛兴宗二话没说,指挥手下兵一拥而上,抢了方腊就走!

于是官方认定,抓获方腊的人是辛兴宗——

那位神勇的大兵站在山里呆呆出神。这就是现实!赤裸裸的争名夺利!他有什么好说的?哪怕他叫韩世忠,也无济于事!

每一个白手起家的大人物,在刚起步时都有本辛酸的血泪史。在这时,岳飞得去种田当保安、韩世忠被白白抢走了功劳。从这一刻起,他真正明白了这世界的真相:太丑恶、太卑鄙了!但可贵的是:韩世忠没被现实击倒。他只是长了心眼,以后小心些,并没随波逐流,变得跟这世道一样的厚黑无耻!

方腊起义失败了,最后8月24日他在开封被砍头。关于这次起义,还有两点要说。首先,一直存在一种论调,说方腊起义是自私的、为他个人名利而已,并非什么受苦受难、没法活了才反抗。理由是他家里有漆园。远没到吃穿无着、被迫揭竿而起的程度!我想这实在是无稽之谈,谁规定只有最底层、最受压迫的人才能代表正义?以这理论,新中国的创立者们绝大多数都流学海外、很多人家境小康,难道他们不能代表无产阶级吗?活见鬼!

第二。宋史对方腊起义的最后一句记载是“方腊作乱,破6州52县,杀平民2百万。所掠妇女,自贼洞逃出,裸体吊死林中,百余里内相望不绝”太邪恶、也太恶心了!

方腊起义的确杀了很多人,这点相信让方腊自己说,他也不会否认。但关于妇女的事,就太无耻了些!他到底抢了多少女人,吊死后能变成绵延100多里的风景线?他就算把那6州52县女人都抢光了。能达到这数字不?第二,那是100多里长啊,相信那些受苦受难的妇女们是真的逃出来了。请问受罪时不死,逃出来了反而上吊,这是啥心理呢?且最远的都逃出去100里路了才想到死。100里路。要走几天才能走到?100里路?青溪县到底多大?青溪县的山到底多大?

童贯很荣耀地回到开封城,他准备收复燕云了,可他突然发现一更大的战场等着他。在这战场上,危险真正笼罩了他,就算再多100万军队,也没法替他挡灾!

皇帝和首相一起恶搞他!

赵佶的日子里不能少了奇异的石头、艳丽的花朵,它们必须每天换着花样的出现。不然他会无聊寂寞!这想法和王黼不谋而合,王黼是花石纲总纲头,是他比皇帝还要优越的生活的来源保证,他比谁都盼着让花石纲立即恢复!于是闰5月11日,应奉局重新开张!王黼、梁师成2人领衔,朱勔也重新得志!

可童贯就怒了!说来童贯也算六贼中一个异类。他和所有权二代、富二代都不一样、也和蔡京不一样。他要带兵、要打仗。生命里无时无刻不出现着尸横遍野、饿蜉满地的惨状,人间地狱他见得太多了。可他终究不是杀人魔王,没法做到毫不动心!如这时,他长叹一声“东南百姓家中的饭锅还没支稳,就又想干这种事了”说这话时。童太监很是失望,赵佶和王黼更是难堪,他们都是聪明人,非常清楚童贯这是在骂他们,伤疤才好就忘了疼,还搞花石纲,不怕再次激起江南起义吗?

面对难堪,赵佶忍了,童贯劳苦功高,刚立了大功,不能驳他面子。但王黼怒了!他拿了张纸去见赵佶,上面写着童贯在江南发布的那道罪己诏!他相信只要皇帝看到了这些,目的就会达到…

果然赵佶大怒,朕当初是给你承诺,童贯可在江南以他的名义发布圣旨,可也不是让你发罪己诏!赵佶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怎能容忍自己犯了错、还向人认了错呢?

童大太监的形象轰然坍塌,就算再有能力、再忠心也没用了。王黼满意了,他又成功搞倒了童贯,他势力会升得更高,甚至会渗透进军队,成为集政军一体的大佬?这是蔡京都没法比的。可没等他来得及得意,立即就浑身冷汗。童贯反击了!武装太监不仅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且迅速做出了反应!

具体招数史书没记载,结果是王黼大惊失色,立即投降。投降?罪己诏的事怎么办?影响怎么消除、皇帝印象怎么抹去?总得有个说法吧!

童贯一概不管,谁挖的坑谁去填,王黼小儿你去想办法。王黼欲哭无泪,这活难度太高了,谁有记忆清除器请借用一下,不然只要皇上记得罪己诏,这事总有再翻出来的一天。想来想去,王黼想到了一利己、利童贯、也利赵佶的好办法…

王黼先去见赵佶“陛下,南方平定了、经济复苏了、花石纲恢复了、辽国快亡了,您还要燕云16州了吗?如想,那么得尽快,别被女真人都抢光了”赵佶既喜又急“朕要燕云16州”“好,那么童太尉…”“让他出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