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暗号和秘密(1 / 2)

加入书签

“咦,这镗锣洗下面怎么还刻了其他字的啊!”徐柳欣到底是女孩子,观察仔细,眼睛也尖,爱不释手地把玩这豇豆红的镗锣洗的时候,忽地嚷了出来。

周夏他们倒也不怪她大惊小怪,因为就绝大部分的瓷器而言,底部也就刻上款识,比如这款的大清康熙年制,这样的字款。要说其他字款的话,倒还真是少见,也难怪徐柳欣会这样惊讶。

“好像是个六字。”徐柳欣观察得很仔细,就在镗锣洗的底侧部。

“给我看看。”徐耀辉也觉得有些奇怪,像这样的情况,还真是少见呀!

徐柳欣闻言就将镗锣洗小心翼翼的放下来,然后徐耀辉才上手,打算好好研究研究。

手里没了东西,徐柳欣就又问周夏,“看看你的那件镗锣洗底部,有没有这样的字迹?”

周夏刚刚也有注意到,但并没有想得太明白,正琢磨这事呢!

翻过来看的时候,徐柳欣也清晰地看到,周夏手里的这只豇豆红的镗锣洗,底足侧面的地方,也有刻字。而且位置,和她刚刚看的那只,差不太多。

但两者的字迹并不相同,周夏手里这只镗锣洗,上面刻的小字是个“十”字。

“这只豇豆红镗锣洗上面也有字呢!是个十字,这是什么意思啊?”徐柳欣眼尖,自然看得分明,但也愈发不解,“这是窑工刻的暗号吗?还是这两件豇豆红瓷器,都是后面批量制作的高仿品?”

她这话说得,黄国栋都有些紧张起来。

因为他之前也没仔细往这上面想,要是这两件豇豆红镗锣洗都是高仿品的话,那他可就亏大发了。

徐耀辉马上训道,“小丫头,不要乱说,像这样品相的豇豆红镗锣洗,除了康熙年间的真品,谁还能有这样好的表现。即便是高仿品,也没办法仿制到这样的水平。晚清民国的时候,那些仿康熙的豇豆红瓷器什么水平,大家也都是有目共睹的。”

徐柳欣才不怕他,反驳着说,“也是有这种可能性的啊,要不然,怎么解释这上面的字迹啊!”

黄国栋这时候站出来说,“这上面的字迹,我觉得也是可以解释的。”

徐耀辉笑着说,“老黄,不妨讲出来大家听听,让这小丫头也明白,什么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黄国栋笑道,“这个倒是不必,年轻人有专研的劲头是相当不错的。我们可不能打击他们的信心,更应该鼓励支持他们才是。说道这个字迹吧,我个人猜测,应该是当时在烧造的时候,那些窑工们所刻下来的。”

徐柳欣不明白,“他们刻字在这上面做什么,感觉有些影响整体的美观形象啊,他们不怕被皇帝责怪么?”

黄国栋不急不缓,一方面,他自己也要整理思路,另外一方面,也是想增强说服力。

“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这豇豆红的出现,本来就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严格说来,第一件豇豆红,其实是件失败的作品,不知道是由于温度没有控制好,还是釉色没掌握好的缘故,才意外出现了豇豆红这样的颜色。窑工们在烧制的时候,也没能想到,就是要的这样的颜色。等他们烧制出来之后,才发现这种颜色特别具有美感,让人爱不释手。更难得的是,这样的颜色,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他喜欢这样的颜色,就下令,多烧制一些成品出来。”

徐柳欣点头,这个她是知道的。

黄国栋接着讲道,“正是因为豇豆红这样的颜色,其实是偶然间创作出来的作品,窑工们肯定也不敢保证,下次就一定能够烧出这样的颜色来。要知道,古代的时候,用的柴窑,控制温度比较困难。稍微不注意一些,或者,放在窑内的不同位置,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颜色来。还有刷釉的不同,也是相当容易影响到瓷器成品的颜色的。众所周知,豇豆红的烧造难度,在瓷器烧造中,可谓是最大的。后世,也只有光绪的时候,有烧造成功过,但是,那颜色,还是远远比不上康熙本朝的豇豆红。”

“窑工们在不清楚怎样才能烧造出最为漂亮的豇豆红的情况下,必然要进行试验,技术革新都是要经过这样的阶段。加之豇豆红的瓷器,特别受康熙钟爱,还特意嘱咐,要烧造成套的文房用品。这给窑工的压力肯定会很大,为了及早烧造出来,这实验的展开就必须快速进行。比如刷几次釉啊,放在什么位置,控制的温度是多少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记录的。而在瓷器上记录这些,确实是最合适不过的。像这上面的十字,和六字,我觉得,就是烧造的工匠们,所能理解的内容和方式。这应该就是他们所做的暗号,等烧制完毕后,拿出来做参考。”

“换了我是他们的话,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只有采取这样的方法。豇豆红的瓷器,烧制的年份本来就比较短,这也充分说明了这样的问题。而且,据我猜测,同一批入窑的瓷器中。几乎所有这类型的瓷器,底部都有这样的暗号。那些烧制不成功的,自然是被扔掉啦!但在被扔掉之前,它们身上的暗号,也是能告诉窑工们很多东西。我从来不低估古人的智慧,以他们的聪明程度,我能想到的这样的办法,他们也肯定能想到。要不然,他们能烧制出来的东西,今天的人怎么就烧造不出来。”

黄国栋最后总结着说,“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具体情况如何,还得去细细考证才行。”

徐耀辉第一个表示赞同,“老黄讲得好,我觉得也应该是这个理。因为豇豆红的烧造特别困难,不用点非常手段,恐怕还真是烧不出来的。”

徐柳欣和周夏也表示,这应该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当然,这就并不是说,一定是这样子的。

毕竟,现在的证据还不完全,是不是所有的豇豆红瓷器,底部都有这样的暗号呢!

这样的大前提,他们都没弄得清楚。

周夏自己见得不多,他也就问黄国栋和徐耀辉两位这个问题。

“这个,还真没特别注意过。”徐耀辉说,“要不,我们打电话问问。”

黄国栋也说好,在像他们这类特别喜欢瓷器的人眼里,弄明白这样的问题,可是比做成生意,赚了大钱还要来得开心的事情。

当下,黄国栋和徐耀辉两人,就开始电话。

他们打电话的对象,一是现在手里有豇豆红瓷器的熟人,叫他们帮忙看看,他们手里的豇豆红瓷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暗号。

二来,就是打电话给更有经验的老行家,比如徐振东,柳远山这样的老人,问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没有更为独特的见解之类的。

周夏自己先前本来是没打算用系统给这样的开门康熙本朝豇豆红瓷器做鉴定的,但有了这样的疑惑后他也就想弄个分明。

祭出考古鉴定系统来,给手里这只镗锣洗做了个鉴定。

最后的结果表明,这只豇豆红的镗锣洗,确实是康熙晚期的作品。

他又和徐柳欣换了只做鉴赏,然后得到结论也是一致的,都是康熙晚期的作品,也就是说,属于真品的康熙本朝豇豆红瓷器无误。

既然是真品的话,那就不可能是后人所制作的批量高仿品。

也就意味着,这豇豆红的瓷器上面,像六啊,十啊,这样的暗号,确实是窑工们在烧造前,就刻下来的。

这一来也就是表明,黄国栋的假设,应该是成立的。

当然,这样的理由,周夏自己知道,却不能说出去,告诉徐耀辉和黄国栋他们。

徐柳欣这小丫头,很快,又将两只豇豆红镗锣洗,放在一起做仔细的对比的。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想看看,这两只造型大小完全一致,但暗号不同的,究竟有哪些细致的区别。”

周夏笑,“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两件瓷器,区别肯定是有的,但是,想借此就破解这暗号的秘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徐柳欣哼哼两声,她知道周夏说得是这个道理,但也不妨碍她,继续她自己的研究。还拉周夏一起来,说是要在现代这样信息发达,眼界开阔的时候,做出一番成就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