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共患难(求订阅)(1 / 2)

加入书签

与后世在国内过年一样,守岁守到零点,鞭炮连天,轰隆满城。

有钱人家鞭炮十来米长,散一地红。没钱人也能点上一两串小鞭,人有我有,皆大欢喜。

初一清早,各大武馆醒狮队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轮流到各寺庙敬神,然后在一帮穿新衣、闹新年的孩子们追逐下,去各预订户、公司门口拜年贺岁。

“潮群”等各帮戏班、演艺团体,年前刚从海防难民营演出回来,又搭台开锣演起酬神戏。堤岸演完去附近乡镇义演,一直演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回来。

相比除夕,元宵节更热闹。

各文艺团体和学校都组织歌舞演艺,办花灯、猜灯谜、花车游行,队伍所到之处,人们夹道相迎,每个街角都挤满看热闹的人,水兵街、梅山街、老子街、孔子大道等主要道路全被堵得水泄不通,路人寸步难行。

“阿兵,你入了吗?”

游行队伍一过,人们又聊起这个春节最热的话题。

被问及的中年人得意洋洋地笑道:“早入了,妻侄在华青会当副理事,初三去找的,初四就入了,全家都入⌒→,了,你家呢?”

“饥饿营销”取得显著成效,年前放出风声,法令一颁布再想入籍就要符合条件,审核会非常严,申请通不过的会被驱逐出境。

老家回不去,生意全在越南,被驱逐之后去哪儿,靠什么维生?

帮长不会骗人,国民政府领事馆的人也是这么说的。谁都坐不住了。开始权衡利弊。开始找门路想办法。

就像之前强调过的一样,入不入籍对普通人来说真没什么区别。

并且对一些有钱人而言,去英美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越南国护照比国民政府护照更好使。

一些精明人发现现在入籍很容易,为什么非要等到法令颁布之后再申请,于是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一传十、十传百,从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华青会各分会代办点和外国人警察大队已受理三十多万份入籍申请。

支持越盟的青年华侨很大一部分去了北越。事情来得如此突然,又在春节这个节骨眼上,一时半会儿没反应过来,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稀里糊涂没采取任何行动,没像后世一样到处煽风点火。

刚才问问题的中年人笑道:“入了,不过没你家快,中午刚办上的,手续费也一分不能少。”

“手续费有关系与没关系一样,不全是一人260吗?”

“260算不上什么大钱。关键入了心里踏实。外国人管理警察大队可不是平川警察,他们脑子一根筋。只知道按章办事。到时候要是申请通不过,他们说翻脸就翻脸,说抓人就抓人。”

……

与此同时,李为民正坐在独立宫二楼左侧的一间办公室里,研究昨天上午的入籍人员统计数字。

阮明秀跟陈润威去了富国岛,潘洪山和苏有才一起去了柬埔寨,身边换了三个新秘书。

桑平祥是刚毕业的华青会会员,同时是刚考察通过的“越华文艺研究会”成员,接替苏有才负责“研究会”和华青会方面的事务;黎达雄来自越青会,曾随“乞丐团”出国募过款,负责联络难民委员会、外国人管理委员会及越南红十字会;

江超三十一岁,年龄最大,是工投公司安排过来的。

其实官方身份不是秘书,而是越南工业村投资开发公司董事长助理,来之前曾担任过四个月工投公司综合部副主管。

林嘉生不再负责收发电文,他有了两个精通电讯的新部下,现在掌管密码本,官方身份是政府外国人管理委员会机要秘书。

他们全在对面的大办公室,只有负责华青会事务的桑平祥一个人站在办公桌前。

李为民放下统计报告,端起杯子问:“三十三万六千四百一十二,算上之前入籍的七万四千八百三十七,西堤现在还有多少人没入籍?”

桑平祥比想象中更称职,不假思索地回道:“大概九万左右,不会超过十万。因为随着几个工业村计划铺开,许多人都去头顿、薄寮、迪石和富国岛做生意了。那几个地方像大工地,赚钱比堤岸容易,找工作更容易,不知不觉分流了十几万。”

“这么多?”

“开始我们也不敢相信,后来问过许多亲戚朋友,才知道很多人没回堤岸过年,全在几个工业村做生意或做工。”

“资本的力量真不小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