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2章 言出必行,盛朝气度 一(2 / 2)
“陛下,眼下西北战事吃紧,几十个军团都三个月没有发放军饷了。洪荒国屡屡犯我大都边境,情况紧急,实在是不适宜于再进行武举了!”徐尚此言一出,接连又有好几位边境大臣出言禀告,看样子是都站在了徐尚的立场这一边。
要说这徐尚也是了得,家境并不是什么富贵人家,但他在十八岁那年考取了当时的武状元,引得仁皇龙心大悦,一举成名天下知,被封为了一位正六品的边疆军校,在“神机营”从了军。通过在战场上摸黑打滚、过着刀头上舔血的日子,这才慢慢靠积累军中功绩光耀了门户,被皇帝下旨调动到京城来有作为统筹边境战事,成为了朝廷的一位正三品的统领。
“嗯,最近朕也是参觉到了不妥,何况这边境战事,绝非一朝一夕,要谨慎……”有人开了这个话头,仁皇自然就有了一套说辞来面对在朝的诸位大臣了。
但是,朝野之中哪一个不是精明似鬼、洞察人心之辈?果不其然,仁皇的话语还没有说完呢,立刻就有一名臣子上前进言,说道:“陛下,武举可是一国兴旺之根基,可以选拔栋梁之才、引国之气运,万万不能废除啊!”
诚然而言,武举的确是一件惊动整个国都的大事件。在此之前,天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春秋时期了,在开国之时就被创建,一直沿用至今,也算是国家的一种传统了吧。然而武举的兴盛是秦汉、三国两代,特别是在大隋时代。大隋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大都朝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隋代。在经历了战国诸侯争霸的战乱洗礼之后,大都仍然能够坚定不移地举行武举,足足可以看出国家朝代对武举的重视程度了。举行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都说大都朝代情况大不相同。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隋末的那一套,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但重视程度大大超过大隋一代。大都朝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举次之,但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很大比例。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争先恐后参加武举考试。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就举一个例子而言,那皇帝御口亲封的朝廷正三品的“神机”副统领徐尚,最初也是通过武举成为了武状元,这才出露头角,得以被皇帝赏识,从而一举成名天下知的!
一时间,满庭朝野的大臣搞的是人心惶惶,有的竟然不知道怎么去做了,陷入了两难之境……
在这时,皇帝左边的也是靠前的一位大臣出来进言道:“陛下,这武举每五年一度,是从春秋各地立国之时就已经制定好了的,更何况,陛下乃一国之君,一言九鼎。若是再更改武举的话,未免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还会在海外各国面前弱了天都的名义!”
这位大臣身上也是穿着三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穿的绛紫色的官服,胸前衣服上绣着的补子为一尊凶威赫赫的獅子,以此来彰显了此人正二品武官的身份。不说别的,单单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能够站出来当面直质仁皇,才能够表现一个人的勇气。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啊!
他的名字叫做傅原卜,也是一位世家子弟,是靠着在战场之上的资历较老而成为了一介正二品武官如此显赫的地位。然而平时真正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傅原卜为人忠厚仁义,很少参与到国政之中。当然,这也与他的性格沉默寡言、官职未能掌握实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哦?”仁皇似乎是真的有一些生气了,也不再和下面的群官再在此事上多做讨论,直接就是冷言地喝道:“御前道人李佳倍何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