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白马之说〔下〕(1 / 2)
第521章白马之说(下)
“孔子也输了?”云显问。
“不是孔子,是孔子的后人。”云希明说,“故事是这样的,孔子的六世孙,是大名鼎鼎的并自认为聪明的孔穿,为了驳倒公孙龙的主张,找上门去辩论,结果被公孙龙驳得无以应对,吃了败仗。
辩论是在赵国平原君家里进行的。”
“孔穿对公孙龙说:向来听说先生道义高尚,早就愿为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学说!请你放弃这个说法,我就请求做你的弟子。然而这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成名的得意之作,要他放弃,那他公孙龙也就不成其为公孙龙了。所以公孙龙回答孔穿说:先生的话错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于白马的学说罢了。现在要我放弃它,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接着公孙龙又批评孔穿的求学态度:想拜人家为师的人,总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人家吧;现在你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先来教我,而后才拜我为师。先来教我,而后再拜我为师,这是错误的。”云希明说。
“在前哨战中,孔穿已处于下风。公孙龙不愧为一位能言善辩的逻辑学家。他在教训过孔穿以后,又针对孔穿其人,宣传起自己的理论。”云凝说。
“还不止这样呢,公孙龙还引经据典地说:白马非马的说法,也是孔子所赞同的。孔子所赞同的,你孔穿还能不赞同吗?结果孔穿立刻就不知道如何答话了。”云希明说。
“怎么?孔老夫子也说过这个无赖的话?”大哲问。
“古书的记载是这样的: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云希明说。“意思是说楚王打猎时丢失一张弓,但他阻止下属去寻找弓,他说:失弓的是楚国人,得弓的也是楚国人,何必去寻找弓呢?这件事在两方面显示楚王宽广的胸襟:一方面,楚王不介意失去弓,愿意让另一个楚国人得弓;另一方面,他虽是君王。却不介意让一个臣民得弓,视君王与臣民都是平等的楚人。然而孔子却认为楚王的心胸尚不够宽广,他说: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得弓呢?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每个人与天下的任何人一样,都是平等的人。”
“于是公孙龙就用这个典故告诉孔穿。公孙龙对孔穿讲了这个故事:当年楚王曾经张开繁弱弓,装上亡归箭,在云梦的场圃打猎,结果把弓弄丢了。随从们请求去找。楚王说:不用了。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又何必寻找呢?仲尼听到了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公孙龙评论道:照这样说。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人们肯定仲尼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我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错误的。末了,公孙龙又做了总结性的发言:先生遵奉儒家的学术,却反对仲尼所赞同的观点;想要跟我学习,又叫我放弃所要教的东西。这样即使有一百个我这样的人,也根本无法做你的老师啊!孔穿无法回答,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了。”云希明说。
“孔家的这小子丢人可真是丢大发了。”大哲说。
“孔穿出丑不能说公孙龙的言论就是无懈可击的,只能说孔穿自己的能力不足。后来就有一个人的言论。拿到这件事情上来看,正是有力的回击。”我说。“那人说白马是马;乘白马是乘马。骊马是马;乘骊马是乘马。婢是人;爱婢是爱人。奴是人;爱奴是爱人。这就是,是而然的情况。居住在国内。就是在国内。有一座房子在国内,不是有整个国家。桃的果实,是桃。棘的果实,不是棘。慰问人的疾病,是慰问人。厌恶人的疾病,不是厌恶人。人的鬼,不是人。哥哥的鬼,是哥哥。祭人的鬼,不是祭人。祭哥哥的鬼,是祭哥哥。这一匹马的眼睛一边小,就称它是眼睛一边小的马;这一匹马的眼睛大,却不能称这一匹马大。这一头牛的毛黄,就称它是一头毛黄的牛;这一头牛的毛多,却不能称这一头牛多。一匹马,是马,两匹马,也是马。马四个蹄子,是说一匹马四个蹄子,不是两匹马四个蹄子。马有的是白色的,是说两匹马中有白色的,并不是一匹马而有的是白色的。这就是一方面对而另一方面错的情况。这几句话,点破了白马非马的概念。”我说。
“说的实在是太对了,我天阴阴,你破解了这个公孙龙的言论,太厉害了。”大哲说。
“不是我破解的,这番话是墨子说的。”我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