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6.第636章 631 善后(1 / 2)
纪昀把唐人交给他的那份新约,带回了宫中,嘉庆不敢不从。比起乾隆,嘉庆从根本上就缺乏作为一个英武皇帝的素质,他志大才疏,又优柔寡断,在顺境的时候过于骄傲,而在逆境的时候又容易服软。当看到自己的皇位可能出现动摇时,嘉庆丧失了其他任何抵抗的念头,乖乖的同意了唐人的要求。
两国没有签订一个具体善后的条约,实际上大唐提出的三个条件,分别是用不同方式来完成实现的。第一个条件仅限于口头,不落于纸面,当然其实这一条也是最没有什么用的。遭了这次无妄之灾,嘉庆和清廷也不可能继续在青州案之上纠缠唐人了。大唐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是清国可以随便拿捏的对象。
第二个条件则是通过“两军合作”来完成的,这自然也是签约,不过是单独的双方联合演习的备忘录和兵部-国防部之间的联络和财务转移。
最后一个也就是修约,耗时也最长,虽然基本上清廷不存在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是要通过条约,还是要逐条审议,最终签订大约也要一个多月以后了。当然从嘉庆点头的时刻起,全国扣押的移民都要如数释放,并且礼送上大唐的移民船。
谢金武率领的大唐陆军第一旅也没有那么快的从京师外围撤出,这是来自于白南的交待,他需要给清廷一定的压力,防止他们在进行任何决定之前变卦。
这场名为演习实为战争的冲突,时间短,烈度也不算高,不过却暴露出了清军许多的问题。禁卫军指挥僵化、行动迟钝,遭到重挫之后便无丝毫再战之力。第二镇被击溃以后,剩余的两个镇居然不敢在城外继续与唐军纠缠,直接入城不打了。
更让人窝火的还有华北新军的部队,这些人马虽然在武器装备上逊于禁卫军,但也是嘉庆寄予厚望的,前后华北新军只有少量的部队跟唐军发生交火,都是在损失不大的情况下自己主动撤出了战斗。而且多次发生明明唐军就在眼前,避而不击的现象。到禁卫军惨败,华北新军甚至停止了行动的脚步,就在外围看着唐军揍禁卫军,连个帮忙介入的打算都没有。
这些因素也最终造成了嘉庆在京畿驻有十万兵马,却没有打过只有一万人的大唐陆军第一旅的情况。清军从上到下,作战消极,没有进取心,而且一遭到挫折就发生崩溃,让清廷大为尴尬。
战后,占据兵部尚书位置多年,甚至有希望再进一步成为殿阁学士的福康安,最终迫于压力引咎辞职。尽管嘉庆怜福康安其才,但是在这次的冲突中,福康安几乎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而且禁卫军和新军的不堪用,也使他难逃其责,最终不得不选择引咎辞职。
接任者同样是一个满人,朝中堪用的满人大臣本来就不多了,这次拉过来顶缸的是庆桂,镶黄旗人士,京城事变的时候恰在外任职,逃过一劫。新政之后也有一些表现,曾任西北军区的司令,军衔中将,不久前刚刚提为上将,本就有用他替代福康安的打算。不过那时候的替代是福康安升迁,庆桂补位,现在福康安直接退了下来,就由庆桂接替了。
嘉庆在这次的事件之后变得异常沉默,甚至多次的内阁会议都没有参加,嘉庆变得深居简出,也没有再发表什么自己的看法。不清楚他究竟是心灰意冷,还是刻意保持低调,以免再度触怒唐人。
清禁卫军司令德楞泰在战后开始重整禁卫军,不过也仅限于在组织上重整。原本被唐军俘虏的禁卫军士兵也被放了回来,虽然第二镇损失严重,不过最起码德楞泰还能留住第二镇的一个架子。令德楞泰觉得麻烦的是,在冲突中清军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尤其是损失了上百门珍贵的野战炮,这些火炮都是每门上千唐元购买来的,一战下来相当于打没了几十万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