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航空母舰的威慑力(1 / 2)

加入书签

平静的英吉利海峡,突然刮起了不平静的风,很快黑云滚滚。

英德两国海军指挥官相互指责对方先开火,要求对方道歉并且承担一切责任和损失,结果均遭到对方的拒绝。

德意志帝国海军法兰西舰队有二十一艘战舰,最大的一艘布伦瑞克级战列巡航舰,全舰队总吨位只有7万吨。

而对面的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则有四十二艘战舰,包括六艘战列舰,总吨位19万吨,处于压倒性优势。

英国皇家海军有中华帝国撑腰,并不怕德意志海军,所以迅速形成战斗队形,并进一步逼迫德意志帝国法兰西舰队道歉。

德意志海军眼看要吃亏,只好先道歉,不过得理不饶人的英国皇家海军并没有打算放德国海军离开,打算俘虏这支舰队,然后向中华帝国邀功请赏。

这下子德军不干了,立即向德意志海军大本营求救。

威廉二世得知后顿时大怒,立即命令正在地中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震慑中华帝国地中海舰队的德意志公海舰队,立即起航前往英吉利海峡,同时向中华帝国提出严正抗议。

与此同时,中华帝国驻英国派遣军司令部也得到了消息,坐镇英国的李卫军对此事也是火冒三丈,他一直想要教训德国人一下,于是立即集结了中华帝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很快也抵达了英吉利海峡。

此时的中华帝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其主力舰实际上都是原先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舰,只不过因为要长期驻扎在大西洋上,所以更改编制,编入大西洋舰队服役。

中华帝国海军大西洋舰队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拥有超无畏型战列舰、超无畏型战列巡航舰三十余艘,各种吨位的战舰两百余艘,总吨位高达150万吨,是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没有之一。

而同样抵达英吉利海峡的德意志帝国公海舰队,各种战舰虽然也达到两百多艘,但总吨位却只有90万吨,比中华帝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差太多,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别的对手。

然而,一个意外却让李卫军感觉到了棘手。

因为同时开过来的,还有五十余艘航空母舰,这在德国海军当中称之为载机巡航舰。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一些人知道航空母舰的作用,李卫军就是其中之一,他不止一次的得到李卫国的警告,要他千万小心德国人的航空母舰。

当初突袭伦敦时,李卫军就动用了中华帝国第一艘航母参战,他见证了航母的巨大战术作用。

此刻突然看到德国海军一口气开过来五十艘航空母舰,李卫军不由得皱起眉头,他知道这次想要教训德国人一顿的想法似乎不太可行了,甚至有可能会吃大亏。

中德两国海军数百艘战舰对峙着,局势瞬间变得微妙起来。

“命令各舰,如果一旦局势失控,第一时间集中火力,务必要击沉德国海军的航母舰队!”

“是!”

“潜艇舰队到了没有?”

“报告,潜艇舰队还在赶来途中,预计未来六个小时内将有40艘潜艇抵达英吉利海峡,目前在海峡附近,有四艘潜艇处于战备巡逻状态!”

“通知这四艘潜艇,锁定德军航母舰队!”

“是!”

李卫军做好了一切准备,命令传达到中华帝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各舰指挥室,各自指挥官迅速做好战斗准备。

另一边,德国公海舰队旗舰德意志号战列舰指挥舰桥内,德国公海舰队司令官,刚刚晋升为海军上将的提尔皮茨,此刻也是面沉如水,额头豆大的冷汗不住的往下流。

以奸诈著称的提尔皮茨,他也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要跟强大无匹的中华帝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对峙,甚至到了一触即发的开战局面。

“报告,中华帝国海军各战舰的主炮都扬起来了,炮口转向了我们!”

提尔皮茨的手顿时抖了一下,说不害怕是假的,他非常清楚德意志帝国海军跟中华帝国海军之间的巨大差距,一旦开战,德意志帝国海军顶多有一成胜算。

“命令各舰警戒!没有我的命令,不准开火!”

德意志帝国公海舰队各舰主炮也纷纷扬起,炮口同样瞄准了十几公里外的中华帝国海军各舰。

与此同时,德意志帝国海军各航空母舰上,一架架舰载机纷纷滑跃起飞,而后在空中警戒。

这是希特拉的杰作,他对德意志帝国未来的困难似乎非常清楚,所以他在世界大战期间就全力帮助德国发展航空母舰,到了今天,五十艘航空母舰跟谁提尔皮茨前来,远在柏林大本营的希特拉似乎看到了德意志帝国崛起的希望。

在希特拉所在的时空,他的记忆里是缺乏航空母舰打击群的德意志帝国公海舰队,在这一次的英吉利海峡事件当中,遭到中华帝国海军大西洋舰队的攻击,几乎全军覆没,中德战争全面爆发,而失去了公海舰队的德意志帝国,很快被中华帝国打败,从那以后,全世界再无可以抗衡中华帝国的国家了,于是不到二十年时间,中华帝国控制了全世界,组建了世界政府。

但这一时空,希特拉不希望德意志帝国战败,他希望未来的世界政府应该由德意志帝国来主导,应该由伟大的雅利安民族主导世界,而不是华人主导世界。

所以希特拉要搏一搏,而庞大的航空母舰则是德意志帝国公海舰队唯一翻盘的机会。

当然,希特拉并不希望现在就跟中华帝国摊牌,可惜英吉利海峡事件还是不可逆转的发生了。

希特拉和威廉二世相对而坐,桌上摆着来自柏兰根的美酒,可惜二人都没有品尝的兴趣。

“你觉得提尔皮茨能够打赢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