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袁世凯的崛起际遇(2 / 2)

加入书签

不过表面上,袁世凯可不敢得罪眼前这位军方大佬,急忙谦虚道:“末将胡乱猜测,怎敢跟陛下的英明神武相提并论!实属蒙的!”

李卫军点点头,道:“陛下的心思很少有人能够猜得到,你能够蒙对,单凭这一点,你已经很了不起!”

尼玛,什么叫很了不起?就是了不起好不好?

袁世凯心中一万个不服,好像受委屈的小媳妇。

这时,塞浦路斯总督华峰直言道:“上将军,既然德意志公海舰队胜局已定,那么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

李卫军道:“这一次巴伦支海的大决战,不论是英法联合舰队获胜,还是德意志公海舰队获胜,我们的唯一的目标不会发生变化,那就是进攻大英帝国本土!”

众人顿时眼前一亮。

是啊,不管是哪一方胜利,中华帝国都将进攻不列颠群岛,这个计划是不会改变的。

只不过如果德意志公海舰队战败,那么中华帝国海军出动,就可以打着帮助同盟国的正义旗号进攻大英帝国本土了,那时候德意志帝国也无法说什么。否者若是德意志帝国海军胜利,那么中华帝国再进攻大英帝国本土,就是在抢德意志帝国的桃子,会引起德意志帝国的强烈反弹,有可能造成联盟分裂。

现在的预判结果是德意志帝国会赢得胜利,那么也就是说中华帝国和德意志帝国之间,有可能爆发冲突了。

对于这一点,塞浦路斯总督华峰很紧张,因为一旦中德打起来,塞浦路斯将首当其冲,能不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是个问题。

但对于袁世凯而言,他可不甘心一辈子呆在塞浦路斯这点小地方,他希望更广阔的舞台给自己发挥。

“末将请求带三十三镇为帝国先锋,不破伦敦,誓不罢休!”

袁世凯主动请缨,李卫军微微一笑,立马就同意道:“你能够短时间攻占塞得港,这一点军方很多人都觉得你是侥幸,那就让他们看看,你是如何短时间攻占伦敦的!英国人投降的越早,对帝国越是有力,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你懂吧?”

“末将晓得,不成功则成仁!”

袁世凯咬着牙立下军令状。

李卫军严肃道:“必须成功!就算你死了也得把龙旗插到白金汉宫上!”

“是!死也要把龙旗插在白金汉宫上!”袁世凯啪的一声立正敬礼。

李卫军点点头,道:“很好!要的就是你这个态度!现在我命令!”

呼啦,所有人同时起立,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命令下达。

袁世凯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先锋官的任务,他将率领三十三镇全体官兵,以及李卫军给他补充的另外两镇海军陆战队。

袁世凯临时升级为欧洲派遣军第一军军长,下辖本部三十三镇,海军陆战队第三镇、海军陆战队第九镇。

中华帝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将负责轰平前往伦敦的一切海上障碍,沿着泰晤士河一路杀到伦敦市区。

而袁世凯将成为第一批抢滩登陆作战的军队,同伦敦英军决一死战。

李卫军之所以启用袁世凯,就是看中了袁世凯的指挥能力,也看中了三十三镇的攻坚能力,能够把塞得港要塞打下来,绝对是一支强悍的军队。

当然,中华帝国海军陆战队也都不弱,久经沙场了。但是毕竟是客场作战,袁世凯和他的三十三镇一直驻扎欧洲,是主场作战,因此做出这种安排。

当然,一切都得靠实力说话。

袁世凯能打,三十三镇能打,可是中华帝国神策军中能打硬仗的将军多得是,能打硬仗的军队多得是。

什么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中华帝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下辖的十几个海军陆战队,都在摩拳擦掌想要跟袁世凯的三十三镇一较高下,所以李卫军这样安排,就非常有学问了,直接引爆了太平洋舰队直属的海军陆战队第三镇和第九镇的争强好胜之心。

最近三十三镇不是牛逼吗?

那好,我们海军陆战队第三镇和第九镇只要打败三十三镇,比他们表现的更英勇,那么谁最牛逼不就清楚了吗!

同样,三十三镇官兵们接到这个作战任务,也是兴奋的不要不要的,摩拳擦掌想要再立新功,奔着中华帝国神策军王牌第一镇的方向努力。

带着这种心情,中华帝国海陆军全都动了起来。

与此同时,自然也少不了空军的帮忙。

不过从塞浦路斯机场起飞,就算是F16战斗机的航程够了,飞行员也受不了,体力这一关就不行。

好在中华帝国海军的第一艘改装航空母舰海圻号会在未来几天内抵达北海,届时正好配合太平洋舰队一起发起进攻。

海圻号走的是巴拿马运河,它的吨位和吃水深度符合巴拿马运河的标准,而太平洋舰队因为主力舰吃水太深则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只能走苏伊士运河。

当然,李卫军到是没怎么重视海圻号航空母舰,上面不过就几十架战斗机而已,面对大英帝国本土上千架战斗机,恐怕很难起作用。

但有总比没有强,至少还能当个侦察机用用也好。

至于如何面对大英帝国本土的战斗机攻击,李卫军很有底气,因为中华帝国海军早就悄悄完成了现代化防空改装,整个舰队上至超无畏型战列舰,下至驱逐舰都具备防空能力,所以太平洋舰队敢直接冲击泰晤士河。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英国的战斗机只有机枪没有zha弹,机枪再牛逼,军舰也不害怕。

就在李卫军指挥中华帝国海陆军浩浩荡荡的杀向英国伦敦时,远在巴伦支海上的英法俄三国海军,终于也开打了。(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