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态度(2 / 2)
《vogue》的报导放出来之后,喧嚣的讨论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菲利普·霍夫曼就在不远处目睹了这一事件的全部过程,所以不停有人采访他,试图获得最新的感想。某种程度上,丹尼尔也是如此,他为《vogue》拍摄的大片,堪称最后一个以纽约世贸中心为背景的工作,在报道中,他甚至直接提及了世贸中心前一次遭受袭击的事情。
总统和他的团队誓言要以暴制暴,联合国对于发动针对中东极端分子的战争提案正在研究。
美国社会被两个态度彻底撕裂开来。
支持发动战争的和反对发动战争的。
丹尼尔在自己的操纵下,被推上风头浪尖,这是一个多么冒险的举动,牵涉到几乎所有阶层——平民、军人、军火商、华尔街、硅谷、白宫以及好莱坞。
“无论如何,丹尼尔·桑德勒,一个22岁的年轻人,被整个美国熟知和瞩目,他对战争的态度不由他自己决定的成为了某一个角力的重点,现在,是他为难的时候了。”福克斯新闻网的主持人在新闻节目中如此说道,“这一次,他不在仅仅属于好莱坞,属于电影。”
丹尼尔依旧在沉默,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汹涌的指责和嘲笑,反战派认为他畏缩不前,想要反悔,主战派则觉得他只是个笑话,并用他攻击反战者。
这个时候的丹尼尔在做什么。
米高梅、狮门娱乐、dd影业终于就《卢旺达饭店》完成准备工作,查尔斯的改编剧本让三方都表示满意,爱德华导演同意担纲,最难的是丹泽尔·华盛顿,他坚持拒绝了米高梅的邀请。但是在事件发生后,他被剧本里宣扬的关于战争的正面态度所打动,终于在数日前接受邀约。
项目的进展之快,确实让人意外,当然,这跟米高梅为这个剧本准备了好几年有关系,原编剧乔治·特瑞这次也参与其中。
在丹尼尔飞往新西兰,为《护戒使者》做一些最后的配音工作的前夕,他通过公关特里弗发布了一封媒体公开信。
公开信的称呼是如此,“致敬在灾难中献生的英雄和丧生的无辜者”
丹尼尔在信的一开始,即表明自己的立场:反对战争。
然后他重新强调了自己在《vogue》采访中的观点:战争并非最优选择,也不能草率而为,他从美*人的生命和阿富汗平民的生命来劝解支持战争的人,“我们已经从同胞的死亡里感受到哀伤和疼痛,为什么还要将我们的军人置于危险的境地。何况,在美国的战机和航空母舰即将奔赴的地方,还有大量的无辜平民可能遭受战争的危害”。
在信的最后,他说,“我无意于在此刻过多地发表看法,某种程度上我将此视之为对死难者的冒犯,但是出于对生者和生命的尊重,我希望能够决定一切的人更加慎重。”
署名“反对战争的丹尼尔·桑德勒”。
尽管这封公开信,被不少人批评为“两不得罪”的油滑言论,但确实帮助丹尼尔从被责难的漩涡里挣脱出来。
费恩·柯林斯在自己的演讲里夸赞丹尼尔“是一个充满悲悯情怀但同时拥有理智头脑的智慧人物”。
……
逼近十月份,丹尼尔结束新西兰的工作,并未返回洛杉矶,而是履行自己巴宝莉代言人的身份,参与了巴宝莉在非洲的几项慈善活动。
接着他就飞抵南非,开始《卢旺达饭店》的拍摄,他饰演的摄影师戏份并不多。
所以在戴维暂时放下《希腊婚礼》的事宜飞到非洲来接手dd影业对预算使用和制片的监督工作后,他在阔别美国一个多月后,重返美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