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崛起之机 319章 闽粤奇迹1(2 / 2)

加入书签

数百人的考察历时了近两月,众人的共同感受是,如果说闽粤是世外桃园可能有些夸张,但闽粤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却深深地震撼了这些知识界人士。

进入一个地方,最先感受到的是道路交通。

闽省的公路建设起步于1935年6月,独立支队控制龙岩之后。那时,武爱华就不认为自己的部队可以被什么人消灭了,在举行经济建设项目的同时,道路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道路不通,经济自然无法兴盛。

由于当时武爱华只控制了闽西及闽北部分地区,而这些地区山高林密,交通建设困难极为巨大。但武爱华很快就启动了“m计划”,源源不断的各国货币换来了大量建设物资,钢筋、水泥、机械,可以说要什么就有什么。

有了钱,建设标准当然得提高。因此,武爱华将整个闽西县与县之间的公路,完全按照后世标准的二级公路进行建设,路面全部铺上水泥,遇到地质情况不稳定的地方,一律打洞架桥;对于因修建公路遭到破坏的环境,武爱华要求在公路建好时,要补上植被,其费用并入道路预算之内。

在后世,有句话叫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叫问题。这句话用在这个时代,具有更大的威力!民众本就穷得吃不起饭了,听说有活干,每天中午还有红烧肉,每月还有几块大洋可拿,闽西及附近民众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让闽西形成了县县相通的二级公路网。

在获得粤东之后,这种建设立即又在粤东展开,陈思苇和她的记者团第一次踏入闽西时就在路上见到过这种筑路大军,并在其中一处筑路队伍中吃过一顿午饭。

几乎可以说,武爱华每占一地,最先上马的必定是交通。交通,不但事关国家大事,也事关民生小事。只要修路,民众就能从中分得一定利益,而民众手上有了钱,要修房、娶媳妇、过节,工商业也就跟着活起来了。可以说,交通,是一通百通的事业。

当独立纵队控制闽省全境之后,武爱华在沿海城市之间,便开始修筑一级公路、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等高等级公路;并同时启动了铁路修筑计划。

“喂,诸位,你们说,这公路建设得与美国的水平差不多了吧?”国府考察团是分成几路走的,每一路就三辆大客车,外加几辆警卫服务车组成,一路走一路看。

“我看,我们的公路设计得更加合理一些,特别是道路两边的处理,更显现出一种水平!”另一人指着道路两边的情况说道。

“嗯,将公路建成这样,确实要费很多心机。我们的大总统,还真不是一般的人呢。”有人赞同道。

这些人为何如此推崇闽省的公路?除了上述情况外,武爱华特别注重公路两边的排水沟建设,闽省多山多石,武爱华便要求公路两边的排水沟全部用条石配以水泥砌成,条石要求工匠给打磨平顺、整齐,给人的感觉非常光洁,当坐在车上,不论近看远看,效果都非常好。

另外,在公路外面为耕地的路段,武爱华要求在在排水沟上每隔100米左右设置一座石板便桥,方便农民耕种与收割。而在公路与排水沟之间,武爱华还设置了一个约1.5米宽的绿化带,当这些国府高官们来到闽省时,绿化带的小树已经长到差不多两人高了。

这种环保型设计与人性化设计还有很多,譬如当公路经过一个村庄旁时,一定会在路边加宽,形成一个能停3-5辆车的停车场。村民,可在此销售一些农产品;车辆,也可在此稍为停歇,或加水,或上下客人,或购物等,这种设计,非常接近后世高速公路上的休息站。

这些南京政府的高官们,进入闽省不到100公里,沿途就看到十数个这样的休息处,有几个地方,甚至形成了小型集市,路边上,摆着一筐筐新鲜的水果,以供过往客人购买品尝,也有一些当地村民或货郎在此摆放小百货摊,卖个零食、茶水、香烟、火柴什么的。

由陈叔通带队的海关总署一行人,进入闽省之后,立即南下粤东,去参观汕头港口。如果说闽省的公路已经让他们大为感慨的话,那么,汕头港的印象却让他们有恍若置身国外的感觉。

港口里,停放着十数艘大大小小的轮船,码头上,货物堆积如山,人员穿梭如流,几台巨大的起重臂,正在吊装着货物,有装船的,也卸船的。这个时代的船运,大多是散货运输,一遇下雨等恶劣天气,货物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武爱华率先在海运中推行起后世的“集装厢”运输。而且,经过差不多两三年的努力,闽粤两省已经成了世界集装厢生产的中心,虽然美国、英国或日本也开始进行集装厢生产了,但其技术标准以及质量都还赶不上中国出产的集装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