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章 巷战歼敌(2 / 2)
“轰——”东交民巷,日本动用的掷弹筒,对着百米开外的国军掩体,几乎是百发百中。交战只几分钟,第一线的国军部队就有抵抗不住的趋势了。
“部队长,我们?”李雁冰的手下蠢蠢欲动。
“稍安勿躁,日军目前只冲出来不到两个中队,还早呢。”根据司令的估计,日军一个大队1100人,至少会出来1000人左右,因为使馆街里,还有其他列强的军队,安全是绝对有保障的。
“杀给给——”越来越多的日军冲了出来,而在这时,国军的第一道警戒线也被日军攻破。
“能不能一枪将碉堡给打掉?”李雁冰问了问身边的一个神炮手(狙击手)。
“只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狙击手答道。这个狙击手名叫马桂芳,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很女性化的名字。但这个狙击手对于枪炮的射击,有一种天生的直觉,在部队缴获了日军的掷弹筒后,第一炮就击中了50米外的人形目标,第二炮,竟然从50米外标靶一个碗口大的洞钻了过去。
能熟练使用各种兵器,这是特种战士的基本要求,但能将枪和炮两种弹道明显不同的武器使用出同一种效果,这就是尖子中的尖子了。
使馆街8个碉堡,就这个碉堡对李雁冰等人的出击有影响,所以必须拔掉。此前,当碉堡的机枪响起之后,李雁冰就目测了距离,大约是100米,这个距离,当然在掷弹筒的有效射程之内。但问题是,那个碉堡的射击口只有宽约70cm,高约40cm的口子,虽然难度与射中50米外的碗口大通道差不多,但此时李雁冰等人的位置偏低,而碉堡口的位置略为偏高,这让难度又增加了那么一点点。
“那行,给我一炮敲掉它!”李雁冰说道。百分之七十,算起来应该有百分之九十,狙击手从来都是这样的,除非是百分百的事情,否则都不会说得太满,以便首长能应付失败之后的意外情况。
有时候,即便是距离在自己完全掌握之中,但开枪的瞬间,如果目标因为某种意外,朝意料之外的方向稍为一动,就可能打不中要害。
马桂芳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枚榴弹,瞄了一眼远处那个碉堡的炮眼,慢慢地将榴弹上好,瞄准,“轰——”榴弹以清晰的轨迹飞行出去,一丝不差地钻进了那个碉堡。
“行动!”还没等爆炸的声音传来,李雁冰已经发出了指令。
“叭!”最先行动的肯定是狙击手,他们瞄准的目标都很重要。
“哒哒,哒哒……”冲锋枪手和机枪手,开始朝着日军密集的地方扫射。特种兵所理解的“密集”,是指子弹运行方向上的密集,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扇面的密集。譬如,一个敌人距离枪口50米,还有5个敌人距离枪口80米,如果他们处于扇面上,特种兵不会优先选择,如果他们基本处于一根直线,或身子略有错落,那这一梭子子弹的效果就高了。
对于扇形面的敌人,当然也要注意。但因为通常在第一照面时,扇形面的敌人,因为反应快,并不容易一梭子全部搁倒,这时,特种兵要做的就是尽量躲避扇形面的敌人,而去攻击并不容易攻击到自己的敌人。
这样的歼敌顺序看起来似乎不正确,但实际效果却非常好。譬如,扇形面有5人,直线方向有5人,你先攻击扇形面的敌人,你一梭子下去,打死2人,打伤1人,敌人还剩下2.5人,但就在这一瞬间,直线上的5名敌人听见枪声之后,会迅速选择有利地形,从而特种兵还要面对7.5个敌人的攻击。但是,如果我们选择直线上的敌人攻击,在特种兵自己身体和枪口的移动中,就有可能击毙5人,至少能比首先攻击扇形面多击毙敌人吧,因此,接下来的战半中,特种兵面对的敌人将会低于7.5人。
当然,具体情形瞬息万变,另外作战目的不同,有没有战友配合,地形的变化等等,都会有所不同。特种兵之所以称之为特种兵,就是能够瞬间作出最正确的反应,以歼灭敌人保持自己。
此时,李雁冰的手下就选择的线上密集的敌人,而当扇形面的敌人反应过来时,自然有人招呼他们。这就是有战友相互配合时,战术又有所不同的表现,他们用不着特意规避来自其他敌人的攻击。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条街巷!街巷两边的人家早就关门闭户,因此,日军被攻击这一瞬间,根本就无处可逃。
聪明点的,立即卧倒在地,或躲向某颗大树背后,笨一点的,就转身开枪还击,可在闪电部队面前,你那转身的动作能有多快?再笨一点的,吓得掉头向使馆区跑。
可是,既然确定了要歼灭这个大队的日军,李雁冰又怎么可能让这些鬼子跑掉!
“哒,哒哒,哒哒……”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几个点射,往使馆区回跑的鬼子比卧倒的鬼子更先向他们的天照大婶报到。
几乎所有的历史证据都证明,日本军队的枪法很好。确实,在200米至400米的距离上,他们比中国军人好得太多,因为他们的三八步枪就以射击精准出名,而中国军人多是用的老旧步枪,在这个距离上双方对射,战损比可能在5:1甚至10:1之间,但是,如果这个距离缩短到100米,或50米,情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时,中国军人老旧步枪的劣势就得到了补偿,其战损比例就可能达到2:1,甚至双方非常接近。
也因为在这个距离之内,再加上遇到全部手持自动武器的闪电部队,日本军人的所谓军事素质,根本不值一提。
(昨晚停网,今日第一更,5分钟后第二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