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欣欣向荣(1 / 2)

加入书签

二月的登莱,此时已经冰释春临,万物都在复苏,平原上的草儿已经冒出了绿芽,成群的马儿从马场中放了出来,尽情的在平原上踏蹄飞奔。

学堂的艹场上,一大群十到十五岁的少年正喊着号子晨跑。这些少年都是春节之后,第一批进入学堂的。

由于师资不多,目前也只能教育十到十五岁的少年,那些更小的孩子,想上学估计还得等上几年。

学堂一律施行军事化管理,所有学生一律在学校住宿,每天早上晨跑半小时,然后再开始上课。

上课的内容除了拼音、算术外,语文分白话文和文言文两种,白话文的文章,全是赵岩苦思冥想一番后写出的。

每一篇白话文都有所用意,有励志的,有伸张正义的,有唾弃汉歼的,有赞颂烈士的,还有教导学生要有民族危机感的。

文言文也就是一些精选,不过涉及不深,其他的课程还比较多,没时间去扯什么文言文。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课程,有地理课、军事课、历史课、常识课、物理课、化学课、礼仪课。

这是小学的课程,基本上也就是扫盲阶段,边扫盲边灌输民族思想、危机感,以及礼仪、素质。

并且少量涉及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为升学做铺垫。

素质教育和礼仪教育比较考前,是两个重点。

后世就算是教育普及开了,还是有那么多粗鲁不堪,素质低下的人渣,整天喊着素质教育,可还是没啥效果。

要根治一个民族的劣根,必须进行深入彻底的改造,因此礼仪课也就诞生了,素质教育则是平时老师所要时刻提醒和注意的。

两者虽不同,但又有联系。

礼仪课有教学生平时行为举止上该注意的,不过礼仪上并不繁琐,只是用来提升学生的教养。

一般人的教养,是受父母影响的,天下人之父母,也有参差不齐的。

素质则是时时刻刻需要注意的,为此赵岩还专门规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学生发生矛盾,出现打架行为,应该查明打架原因,没理的进行处理,有理的一方若是没有先动手,则不应责罚。

另外鼓励学生有事找老师,老师若遇到学生反应一些鸡毛蒜皮的搔扰什么的,老师应该及时的处理。

后世的老师,一个个碰到学生发生冲突,都是各打二十大板,不管有理没理。对于学生反应的问题,例如被某个同学搔扰,也都是没什么实际动作。

反正那些老师的时间也都金贵着,不会为了那点屁事跑来跑去。

学生间鸡毛蒜皮的事情,是很容易引发冲突的,首先败坏的就是素质,一些学生可能在学校里尝到了班霸、校霸的滋味,到了社会也什么都干得出来。

再则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处理,学生也不能安心的进行学习。

有搔扰其他同学的学生,直接停课回家,先回家干几天活再说。西方人的教育制度就是如此,老师介入学生冲突。

对于情节恶劣的学生,则要严惩不贷,从而建立一个清静的学校,老师能为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则认真的进行学习。

同时为了约束老师的行为,每个学堂都成立一个督察队,专门监督老师的行为,学生可以到督察队举报老师的过失行为。

小学的教育较为严格,因为这是一个扫盲阶段,每门都有成绩考试。

一般三年后,通过升学考试,则进入中学,不能通过的留级。进入中学后的学习则与小学不同,考试不再有分数,而是进行评级,分a(优)、b(良)、c(及格)、d(不及格)四等。

各科只要达到c级就能毕业,对学生来并没有什么压力,很容易就能取得合格证,并且能有大量的学习选择空间。

而老师则要辅助学生挑选主修科目,然后把比较充裕的时间,花在这些主修科目上,让他们有针对姓的学习。

教育和生产方式也是一般,那种全科皆优才能上好大学的高考模式就好比是自然经济,是不专业的,效率极低的,非常浪费生产资源的。

而只要求一两个科目优秀的升学模式,则是一种分工的、互补的,类似商品经济,在生产效率上,自然是商品经济高于自然经济,教育上同样如此。

上完三年的中学,就直接升大学,接着开始进行学术研究、发明创造。

这个年代人类所掌握的知识还不是很多,还有大量未被发现的东西,因此学制短一点很正常。

同时学堂有分男女,男女进行分离教育,小学、中学阶段除了一些活动外,双方不会有接触,只有到了大学,男女学生则不会分学堂上课。

这不仅是因为这年代的保守原因,把男生女生分开对教育也是有好处的,首先不会发生什么乱七八糟的关系,再则有研究表明,男女分班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当一个教室里全是同姓的同学,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念头,注意力更加集中,再则也有利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不是没有顽固的文人反对过这样教育制度,说什么白话文有辱斯文,如此教育方式前所未见什么的,直接被宋汶原给赶了出去。

宋汶原的才学也许不是很高,但重要的是人为正直,而且大力支持赵岩的白话文和教育制度,因此成了教育部的部长,不知道让多少在赵岩手下做事的文人大感妒忌。

宋汶原主持下的教育部和师范学堂,完全拥护赵岩制定下的教育方式,凡是有反对的声音,一概不允许。

反正大明的落魄书生多得是,在明朝后期,朝堂基本上被工商业出身的文人所占据,那些贫寒的文人,除非考上进士,否则就算是举人,也没做官的机会,举人做官是要行贿的,但那些贫寒子弟没钱,所以做不了官,那些工商子弟有钱,考上举人后很容易做官。

因此各地举人都是一抓一大把,更别说是秀才了。赵岩自从晋升为龙虎将军后,投靠他的文人顿时多了起来,不过这个时候的赵岩,已经不是那么缺少文人了,不可能像最先投靠他的张步云和刘衡一般,在这个团体内升到带领一个部门的位置。

就算是反对白话文也没用,如此多的秀才,爱干不干,缺一个不缺,少一个不少嘛!同意留下了当教师的文人,大多也都是出身贫寒,来赵岩手下找个事做。

在赵岩手下做事,福利都很好。每月二两银子,还有一石米麦,这就是文人的基本待遇了,若是有本事升职了,待遇更好,所以文人蜂拥而入。

就工资来说,那些高级人员的工资相比朝廷的一二品官员,还是不如的,虽然赵岩的想法是高薪养廉,不过显然在高压的反腐力度之下,暂时用不到这种策略。

不过底层官员的工资比官场上的底层官吏来说,却是高得多,生活一般没问题。

就那些高级人员来说,一般也用不了那么多钱,什么要养全家老小什么的,那不过是贪污的借口罢了,高官的花费就要比下层官员高了?

真正钱多的,还是那些士兵和将领,一旦立了功,肯定会有奖赏,另外剿匪也有红利可分。

将领所领份额,一般为士兵的1.5~3倍,最高也不能超出3倍,这是定死的一条。

另外那些从事科研的人员,没文化的叫工匠,有文化的是科技院里的‘科学家’,他们的收入甚至比士兵将领还高,发明出新技术,新事物就是立功,可以领赏,还不用像军队那样平分。

赵岩的这种利益分配方式,是把高层人员的利益掰出来,分给下层人员。那些高层的收入并不是很高,但在曰进金斗的情况下,他们的抱怨却是不高,主要还是赵岩以身作则。

赵岩赚到的银子,用来自己享受的却是很少,平时吃喝虽然精致,但却不奢侈,同时对奢侈品也不甚感兴趣。

几乎全部银子都用到来发展,因此赵岩手下的文武高层虽然没什么钱,但也能安生的过,对这种利益分配也是服气。

这就是不患穷而患不均,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上梁正了,有个榜样在那里,下梁也就不歪了。

若是上梁不正,而要求下梁正,下梁自然不服气。

一个没有太大贫富差距的团体,攀比风气自然也就不高,人人也都能安守本份,只要沿着赵岩给他们画下的无上通途走下去就行了。

青岛驻防官兵,以及近海舰队的官兵,不出几天赏赐就已经发了下来,价值十万两的赏赐,有九万两发给了他们,其他一万两归第一舰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