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非杜荷不可(1 / 2)

加入书签

弘文馆。

唐王朝的国家图书馆,天下文人向往之地。

能够在弘文馆任职的,不是一方大儒,就是国家政要,再不然就是那些才华横溢的后起之秀。

大唐武风盖世,威震天下,但绝非是重武轻文,对于文官还是很重视的。

为了鼓励文风,李世民在早年还曾设立文学馆,亲封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为十八学士,以鼓励天下文士进取效仿。

十八学士,不是宰相,即是帝师,或是名震天下的大儒,文风也因此盛行。

杜荷早年推广的图书馆,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及改良造纸术也从侧面使得唐朝文风大涨。

弘文馆上下都是名噪一方的人才,杜荷的任务即是与长孙无忌指挥他们编写《唐律疏议》。

杜荷虽然也被誉为当世名士,但在咬文嚼字上的功夫,却低的可怜。他编写的《律》,都是用白话文写的,没有什么文笔可言。想要流传百世,显然不行。长孙无忌在这方面,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作为古代人,他比起杜荷来,有着先天姓的优势,但是比起那些专门研究此道的那些文士相比,那就要逊色许多了。

杜荷、长孙无忌的任务就是将《律》与《律礼》上的要点观点,融合一处,至于弘文馆里的学士,则负责润色,将他们写的用优美易懂的词句描绘。

在这期间杜荷难免与长孙无忌接触、碰头。

也许是被虎口夺食,以长孙无忌待人处事那三分笑的态度修养,对上杜荷也没有任何的好脸色,沉着脸,像欠他几百万似得。

杜荷难得见弥勒佛一般的长孙无忌这幅模样,也乐的恶心恶心他,常常在他身旁溜达。

长孙无忌心中厌烦之极,可却奈何不得杜荷,连赶他的力量也没有,只能眼不见,心不烦的将杜荷视为空气。

杜荷最初觉得新鲜,时间一长,也有些无趣了。

杜荷虽然跟长孙无忌不和,在政治场上有着极大的矛盾,但也不能否认这家伙的一身才华。以他的能耐,处理此事,那是绰绰有余的。

《唐律疏议》成书之后,还要给李世民过目,杜荷也不怕他耍什么花样,直接就交给他处理。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只是时不时的过问一下进步,将省下来的时间用来陪小宝儿、小百合,小曰子过的极为舒坦。

转眼半年即过。

因为西征薛延陀是唐朝立国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征伐,虽然历史很短,只是半年即结束了战争。但是二十五万大军的所需,依然是天文数字,将唐王朝所聚集的一年物资,消耗的干净。

在这段时间里,整个王朝的任务即是修养生息。

这几乎可以算是一种惯例了,凡大战之后,迎来的必然是新一轮的发展,以便能够再次出战。

这也与李世民这位皇帝的本姓有关,李世民属于那种锐意进取的君王,他从来不嫌自己的领土太大,能够出兵征伐,绝对不会有任何的迟疑。

《唐律疏议》在半年中已经修编成册,经过反复商讨,已经取代了旧版的贞观律,成为大唐王朝全新的律法准则。

在这半年里,最大的事情,莫过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在赵回这经验丰富的航海船长的带领下,大唐的外交使节顺利的通过东南亚海域,与那里的国家取得了联系。并且受到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能与大唐相提并论的大食国国王的热情接待,在大食国的引领之下,外交使节一直西行,与西面的拜占庭帝国建交。

作为使者的李义、王玄策他们更是在拜占庭帝国国王的接待下,参观了古罗马的象征罗马斗兽场。

经过一年半的出使,李义、王玄策游走于西方的个个国家。

西方的国家不论是什么大食国,还是拜占庭帝国,论科技与唐朝一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

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他们这些极西之地,也经常流通一些唐朝的珍贵物品:丝绸、瓷器、茶叶、宣纸等等物品。

对于东方神秘而伟大的国家都只是听闻,从来没有见过。

对于大唐使节,也表达了十足的敬慕。

得知李义、王玄策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的用意之后,一个个都欣喜若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