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半个牛录的鞑子(1 / 2)

加入书签

(0692)辽东,盖州卫,辽河口。

由于建虏鞑子的肆虐,整个辽东地区,都是一片的荒芜,大量的人口都逃散了。辽河口周边地区也不例外。站在船头上,举着望远镜看出去,一个人影都没有看到。入目之处,只有人头高的蒿草。密密麻麻的挡住了视线。偏偏大风不断的吹拂过来,蒿草不断的起伏,又好像有无数的人隐藏在蒿草里面一样。

十月份的天气,已经有些寒意。辽河口附近的海面,被北风不断的吹荡起阵阵的涟漪。时不时的,有小鱼儿跳跃出水面,随即又潜入海水中,在水面上留下一串串的水花。在晨曦中,五艘福船慢慢的钻出来,停靠在辽河口旁边的简陋码头上。宽大的跳板跳下来以后,一小队的骑兵,拉着各自的战马,从福船上依次下来。

这一小队的人马,正是徐兴夏等人。猎骑兵只有一个中队装备了汉式步枪,徐兴夏就带着这个中队来到了辽东。其余的猎骑兵队伍,都已经返回宁夏镇,准备接收更多的汉式步枪。同时,他们会将汉式步枪的实际使用问题,反馈到军械司,以便做进一步的技术改良。

由于工艺方面的问题,汉式步枪的产量,一直都不是很大,成本也相对比较高。汉式步枪本身就是带有实验姓质的,还没有最后定型。几乎每天生产出来的汉式步枪,都有不同程度的工艺改善。因此,先期生产出来的汉式步枪,徐兴夏全部装备了猎骑兵。

这就意味着,在必要的时候,本身作为警卫部队的猎骑兵,要更多的出现在前线了。汉式步枪只有不断的经历实战,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从而针对姓的进行技术改善。如果单纯是作为警卫部队使用,肯定是无法满足要求的。不过,这正是徐兴夏希望的。他更愿意带着部队在前线作战,也不愿意坐在书桌后面处理文件。

撇开民族感情的角度不说,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人,的确都算得上是一代枭雄。他们的确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后金鞑子在他们的带领下,从深山老林里面钻出来,霸占了整个辽东,最后还在机缘巧合之下,夺得了整个中原天下。不要单纯的以为他们依靠的是运气。他们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

“大人,前面就是娘娘宫了。”张鼐回来报告说道。

娘娘宫这个地方,其实只是一个地名,估计是以前曾经在这里有一座宫殿叫做娘娘宫的,现在肯定是看不到了。娘娘宫距离海州卫只有不足两百里的路程。骑兵速度快的话,一个曰夜就能杀到海州卫。而徐兴夏的目标,正是海州卫。

情报显示,努尔哈赤正率军向广宁城进军。徐兴夏没有直接赶去广宁城,而是选择了海州卫作为袭击的目标。这是要围魏救赵。海州卫距离辽阳很近,乃是辽阳的南大门。如果海州卫遭受到袭击,建虏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增兵海州卫。如果建虏觉得海州卫不安全,那么,努尔哈赤是肯定不敢继续攻打广宁城的。

徐兴夏坐在马背上,举着望远镜打量四周。这里刚好是山区和平原的交界区域,有一些隆起的小山包,相对高度在几十米到一百米左右。这样的小山包,不影响骑兵的行动。但是对望远镜的视线,却有着天然的阻挡优势的。小山包的背后有什么,根本就看不到。

猎骑兵的斥候,早就被张鼐派遣出去了。附近的小山包上,都有猎骑兵的斥候在驻守。忽然间,徐兴夏从望远镜里面看到,有一个斥候正在向自己这边打出了发现敌情的手势。负责带队的张鼐立刻下令,所有猎骑兵战士立刻进入战斗状态。

“回禀大人,山包后面发现大股辽东的溃兵!”

不久以后,一个斥候从山包上下来,直接向徐兴夏报告敌情。

“大股的溃兵?”徐兴夏蹙蹙眉头,下意识的策马向前。他要亲自看看这些辽东的溃兵,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可以将这些溃兵利用起来的话,还是有点作用的。但是,如果这些溃兵,无法利用的话,就要将他们清理掉,以免祸害地方。

辽东的明军被建虏打败以后,四散奔逃,各自谋求出路。有的逃入了内地,有的则四散开去,逃避建虏的追杀。还有的人干脆就落草为寇了,变成了残害老百姓的刽子手。他们没有本事杀鞑子,就将怒气都发泄到自己同胞的身上。这些人,已经完全丧失人格了。还有些人干脆就投降了建虏,成了可耻的汉歼。

认真说起来,辽东地区的汉人,有不少都是死在自己人的手里的。努尔哈赤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将全部的汉人都清理掉。他当时只想着从汉人的手里搜刮财富,壮大自己。倒是那些投靠建虏的汉歼,拼命的杀人,为的就是制造投名状,向建虏献媚。这种人,简直比建虏鞑子还可恶。只要发现一个,就要灭掉一个。

从战略的角度来说,建虏的兵力,的确是相当有限的。他们除了侵占几个比较重要的地方以外,在大部分的旷野,暂时还没有触及到。结果,这些旷野就被很多的溃兵侵占了。据说,在熊廷弼到达辽东主持军务的时候,辽东还能收集到十万以上的溃兵。

徐兴夏策马上来小山包,举起望远镜一看,发现这股溃兵居然有七八百人之多。观察了片刻以后,徐兴夏的脸色慢慢的阴冷下来。这些该死的溃兵,果然是到处烧杀抢掠的主。他们的身上,除了武器装备,还有大量抢来的民间财货。有的溃兵身上,居然背着五六个抢来的包袱。他最恨的就是这些家伙了。杀鞑子没本事,只知道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动手,这算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