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与一母(1 / 2)

加入书签

马世龙既然如此爽快,徐兴夏对他的恶感,也就完全消失了。对方的骄傲,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一时间很难改变。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起点,就要比别人高得多。他们拥有的资源,拥有的机会,都要比别人多得多。他们和别人付出同样的努力,得到的汇报,也要比别人多得多。

好像戚继光,好像俞大猷,他们都不是从小兵开始干起的。戚继光更是直接从卫指挥佥事的位置切入。这可是正四品的官职啊!从他出生的时候开始,就注定他要比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都要过得好。只要他创造出一点点的功绩,就可以被上头注意到。如果他从小兵开始干起的话,估计就没有戚家军了。

其实,另外一个抗倭将领俞大猷的功绩,一点都不比戚继光差,当时就有“俞龙戚虎”的说法。可见,俞大猷的军事指挥本领,要比戚继光更强。只可惜,俞大猷的出身,实在是太低微。他的老子,只是一个小小的百户而已。和卫指挥佥事,相差太远,简直不值一提。从百户开始奋斗的他,即使是曰后有相同的功绩,无论是声望还是人脉,都根本不能和戚继光相比。

如果是在前世,徐兴夏或多或少,都会有仇富的心理。只要是别人过得比他好的,他都有可能看不顺眼,都有可能在背后眼红。但是,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他的很多看法,都已经改变了。羡慕嫉妒恨,是没有用的。无论你怎么羡慕嫉妒恨,都无法改变现实。想要改变现实,唯有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

你只有做得比别人更好,数倍的好,才有机会出人头地。别人杀几个鞑子,就是丰功伟绩,就可以大肆吹嘘,自己杀几十个鞑子,可能都没有人注意到你。这就是区别。你可以不满,你可以仇视,你可以反抗,但是,现实还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微微平复了心情,徐兴夏将龙翔弓交给刘闯,不动声色的说道:“马世兄现在应该是舍人吧?不知道马世兄属于哪个卫所?”

所谓的舍人,就是副千户以上的职位继承人。卫所的军官,都是父死子继的,除非是没有儿子,家里的男丁都死绝了。但是,千户以上的军官要袭职,必须到朝廷兵部接受考核。只有考核通过了,才能正式袭职。这些准备替职的人,有个专门的名称,就是舍人。至于百户以下,没有人关心,父死子继,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马世龙落落大方的说道:“不错,我的父亲,乃是宁夏后卫的卫指挥佥事。三年后,我的父亲致仕,我就可以袭职了。”

徐兴夏点点头。如此说来,应该就没错了。这个马世龙,就是后世那个在辽东做得不错的马世龙总兵。他在辽东做得不错,后来回到宁夏镇担任总兵官,同样做得不错。在贺虎臣战死以后,就是他一个人单独挑起宁夏镇的大梁,屡屡挫败鞑子的南犯,只可惜,他的寿命不太长,在崇祯七年就去世了。

这样的人物,徐兴夏自然是想主动的结交一下的。无论是什么世界,多一个朋友,都好过多一个敌人。马世龙这样的人物,曰后肯定是要飞黄腾达的。自己主动的和他交好,当然不是为了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好处,而是准备在适当的时候,指点他一下,从而影响历史的走向。这就是作为穿越者的优势所在。

马世龙在辽东,是犯过比较严重的错误的。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马世龙误信自后金逃归的“降虏生员”刘伯镪的话,派宁远中协副将鲁之甲为主将,参将李承先为前锋率领4个营(车炮营一、铁骑营一、水营二)7000战兵偷袭耀州。他的意思,是准备通过这一次战斗,剪除后金鞑子的侧翼,削弱大金国的实力。

然而,由于关宁军都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花了3天还没有搭好浮桥,大大的耽误了进军的时间。后金当时在耀州有一个牛录的无甲旗丁和妇孺,还有牛录额真屯布鲁的100战兵,得知明军消息后,屯布鲁和战兵连夜埋伏在官道两旁,等明军入夜到达时,让城中妇孺举火敲锣打鼓,明军人马疲乏后,屯布鲁突然从两侧杀出。

因为黑暗中不知敌人多少,明军在慌乱中崩溃了,先逃一步的骑兵为了防止敌人追击,竟然扒断了浮桥,导致了更大的伤亡。此战后金斩首四百级,包括鲁之甲与李承先,缴获铁甲700副,战马600匹,史称“柳河之败”。战后马世龙被参劾,便称病离任。一直到崇祯二年,鞑子入塞,他才又被重新启用。

可以这么说,柳河之败,是马世龙人生中的巨大污点。这一战的后果很严重。明军自己的实力被削弱了,后金鞑子的实力却增强了。大量的武器盔甲落入后金鞑子的手中,直接就被后金鞑子转化为战斗力了。如果有人提点马世龙一下,不要轻信那个刘伯镪的话,就不会有柳河之败。没有柳河之败,明军就能获胜,后金鞑子的实力,就会进一步的削弱。

事实上,明军犯的错误越少,后金鞑子的实力就会越弱。后金鞑子的崛起,是建立在明廷自己严重失策的基础上的。无论是战略上的,还是战术上的,明廷都犯了太多的错误,等于是白白的将崛起的机会送给大金国。如果明廷没有犯下这么多的错误,稳扎稳打的话,最终,整个大金国,肯定会被明军慢慢的绞杀致死。

徐兴夏友好的说道:“如此说来,三年以后,马世兄就可以大展拳脚,建功立业了。不知道马世兄是准备在宁夏镇就职,还是准备到辽东去?又或者是宣府、大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