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大婚(1 / 2)
隔一日,朱祐樘便晓谕礼部,让他们开始准备四月的帝后大婚。
皇家无私事,帝后大婚,也是国之重典,要做的准备工作,非常之多。
尤其是之前经历了先帝大行,新帝登基等等一系列的典礼仪式,礼部根本没有个喘气的机会,这会儿又要开始忙帝后大婚,不免有些焦头烂额。
于是便有大臣上书,奏请皇帝将婚期推迟。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几千字,从皇室在民间的形象,说到帝后大婚的繁复礼仪,条理分明的阐述了此举的必要性。
对此,朱祐樘只在朝堂上说了一句话,“成家立业,不成家,何以立业?”
在古人的认知当中,只有成婚之后,才算是“长大成人”,不再是嘴上没毛的小孩子,可以立一番事业了。
纵观以往各朝,新帝登基之后,如果还没有娶妻,通常都会尽快册立皇后,如此后宫有人掌管,而且皇帝也可以正式对朝政表达自己的意见。
至于那些年幼登基,由长辈辅政的小皇帝,更是要在大婚之后,方可亲政。
原本如果没有出这些事情的话,朝臣也会奏请皇帝,尽快立后,如此方才名正言顺。
所以,现在这个情形,无非是有人欺他年幼,在背后使手段,想把自己的人送进宫,好方便掌控这个皇帝罢了。
朱祐樘看得清楚,却也没怎么放在心上。
身为皇帝,他首先学到的就是,并不是所有的臣子都忠心耿耿,对大明没有二心,一心辅佐自己。——事实上,绝大部分朝臣都没有所谓的忠心。
维持朝堂平稳的,是利益。
皇帝的利益,大臣的利益,百姓的利益,如何平衡三者,让政令上行下达,国家长治久安,便是皇帝要做的事情。
知道了这一点,他就更不会天真的认为,这些大臣是为了自己好,也绝对不能直接的把这一点揭露出来。
他要做的,就是用另外的利益来吸引住这些人的视线,然后他们就会在这件事情上松口。
毕竟送进宫一个皇后,未必就真的有用。如今住在慈宁宫的那位皇太后,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没有皇帝宠爱,就算有皇后之位,也什么都不是。
朱祐樘的第一个动作,是裁撤传奉官。
所谓传奉官,是先帝朱见深创造出来的一个东西。朱见深沉迷炼丹之道,时常会召道士入宫为自己讲道炼丹。而这些人,得宠的往往会被赐予官职。
正常而言,赐官的流程是吏部审查之后上报皇帝,皇帝将中旨发往内阁,在得到阁臣们的同意之后,由翰林学士草拟圣旨,盖上内阁的章印,最后送回皇帝这里,加盖玉玺,然后才会发下圣旨。
至于低品官员,更是不必经过皇帝,直接由吏部进行任免。
但是传奉官却是不经由之前的程序,直接由皇帝发出中旨,任命官员。
对于朝廷来说,这样的旨意,实际上是没有法律效应的。
只不过皇帝身份特殊,金口玉言,他说要册封某人为官,且又并非实职,只不过是个闲职,品阶也不高,只是方便了这些人在御前走动而已。
所以内阁在抗议无效之后,考虑到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说也没什么实际上的损失,便默认了。
——在内阁和皇帝之间,往往是你进我退,你退我进,保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朱见深对于内阁的权柄并没有什么异议,而内阁便也纵容了他的某些行为。
但是传奉官并不是真的没有任何损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这个先例一开,皇帝在发现朝臣不可用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的心腹加官进爵,长此以往,跟朝臣分庭抗礼,陷入党同伐异之中,徒增无所谓的损耗。
最重要的是,朱见深晚年越发荒废政事,很多奏章披红都是由司礼监进行的,而玉玺也由司礼监掌管。
也就是说,只要司礼监的人胆子够大,自己写一份“圣旨”,盖上玉玺,那就可以随便给人封官了。
这份权利一旦并非皇帝一人独享,那造成的影响,就会非常恶劣。到时候内外交沟,皇室便再无威信可言。
而且这种风气一旦弥漫开来,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也会心生不忿,从而放弃苦读,寻求晋身的捷径。这种人多了,朝堂自然就糜烂了。
实际上,朱见深晚年,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了。只不过他很快就缠绵病榻,由皇太子监国。朱祐樘对此大家遏制,才没有让事情不可收拾。
从那时起就不断有大臣上书,希望能够废除传奉官。
对于传奉官,朱祐樘也十分厌恶,这个时候,便毫不犹豫的将这件事丢出去做靶子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