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惠帝8(1 / 2)
到了最后,风尘仆仆地回到了京城的杨广神奇地发现了一件事,司马炎竟然写好了退位诏书给他看,彪悍地表示,自己想做一个安静的美上皇!
说好的父子之间的争权夺利呢?
司马炎好歹也是一国之君,到底能不能这般任性啊
杨广真的是哭笑不得的表情,司马炎没有看到儿子感动的模样,心有不甘。
不过这位任性起来,简直让人无语,太子殿下才回来,皇帝就迫不及待地想要退位,这到底是几个意思啊?
朝臣们对于皇帝的这种画风特别想不明白,不爱皇权的皇帝,真是少见啊!
而且这位也是开国之主啊,竟然不想着励精图治,为子孙后代留下庞大的家业,就这般任性地退位,真的没问题吗?
最主要的问题是,他们是真的一点儿也不想面对凶残的太子殿下啊。
皇帝陛下,求别抛弃。
所以说,朝臣们痛哭泪流地跪求皇帝陛下的戏码反倒是让司马炎更加坚定了要禅位的打算。
真是不可思议!
扯来扯去,到了最后,还是无法阻止皇帝的任性妄为,所以太子殿下顺利登基。
朝野无一人敢质疑太子殿下的能力问题,他们之前差点儿撒泼打滚都是因为舍不得上皇,而不是对于太子殿下有什么不满。
呃,现在已经是皇帝陛下了,所以,求陛下不要太过凶残。
为官不易!
不过杨广这次上台之后,立即就是各种整顿,而且都是大刀阔斧型的。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这两种制度显然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了,可供选择的范围太过狭窄,杨广觉得有必要再加上一定范围内的考核了。
虽然范围并不广,目前看来只是实验性质的,不过读书人能通过考试入朝为官,引起的震荡可一点儿也不小就是了。
虽然目前看来还是士族贵族们占据着大部分的额度,寒门子弟能参加科考的比例并不高,可是这已经足够让人疯狂的了。
毕竟招贤令,举荐之类的总还是要有门路才行,可是参加考试呢,只要有才华,你就能有出头之日。
皇帝初登基,弄了个所谓的恩科试水,不过反响自然是一片叫好声!
已经成为了上皇的司马炎带着自己庞大的后宫去行宫招摇去了,等他回来之后,才发现儿子又折腾出了新花样,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得意洋洋地赞扬了儿子一通。
那种骄傲的表情让很多人表示牙疼!上皇你这样炫子狂魔的行为真的大丈夫吗?
朝臣们心中的吐槽和各种os差点就将整个宫宴给霸占了。
成为上皇的司马炎一点儿也没有要给儿子添堵的心思,成天享乐来不及呢,哪里有功夫去折腾那些事儿!
他现在总算是明白了,人生活着的真正意义了,反正作为一个皇帝,他该做的一切都做了,司马氏一族在自己手上成为了皇帝,大晋国在自己手上完成了统一伟业。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自己为大晋国培养了一个优秀的继承人(脸真大)。
有了这些功绩,谁不夸赞几声?而且自己还能早早儿地放下至尊至贵的权势,赞一声英明贤德、堪比尧舜并不为过吧?
倒也是,没有晚期君王的昏聩,目前司马炎所做的一切倒也配得上这样的称赞。
尽管女色上有些不顾不忌的,不过这些都是小节,人们评价司马炎时,大部分都是正面的,毕竟华夏大地在他的手上再次实现了统一。
华夏历史上三位实现大一统的国君,秦始皇,晋武帝,隋文帝,能与这两位比肩,晋武帝自然也算是昏庸之辈。
现在的司马炎被儿子给忽悠瘸了,一时心起禅位之后,他并不是没有悔意,不过很快地,多姿多彩的生活就让他没有后悔的时间了。
自己该做的,能做的都已经完成了,再继续待在这个位置上,没有动力了,所以儿子说的对,自己现在就极是地享乐吧。
太上皇闲的没事儿干,专门聚集了一批文人贤士开始整理大晋国的文化,音乐,华丽的歌赋,将这些东西分门别类地集成册子,流传后世的话,那也是大功一件。
著书立言,这是文人的最高追求,天下人儒生就跟疯了一般地涌向了洛阳,虽然从来都不缺乏有风骨的文人,可是更多的人,却是没有风骨的。
能留名青史的机会可并不多,能参与到这种盛会中,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很多人收到了上皇发来的帖子之后,四处炫耀的那个劲头真是让人牙酸的不行。
不过众人眼神中的艳羡却是无论如何都遮掩不去的。
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据说这帖子分为三类,几乎将大晋国有名有姓的都囊括了在内。
就是不知道上皇是根据什么标准派发帖子的。
杨广为司马炎出了个玩乐的好主意,又转移了大晋文人的注意力之后,开始了自己大刀阔斧的政治革新。
朝堂上开始了所谓的绩效考核,这种新鲜事物一出,有眼光之人就明白皇帝的态度了。
皇帝和上皇可是孑然不同之人,看来对于官员的修养素质,这位是有极高的要求的。
虽然大晋目前仍旧有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市场,不过杨广觉得自己有必要未雨绸缪,为将来的科举制打基础,省的门阀制度形成之后,后世还要再来一番波折。
所以他开始了小范围内的试行科举,而且还在永熙元年制定了各种的科举制度。
这般完善的东西都拿出来,陛下还说什么自己只是一时兴起,您哄谁呢?
臣等虽然看着憨实了一些,可并不是傻子啊?
朝臣们心中呐喊道。
杨广可听不到这些话,不管如何,既然开了头,那就继续下去吧,他也知道,很多人是因为忌惮自己的强势,所以压根儿就不敢反对。
永熙二年,杨广第一次在朝堂上见到了被杨骏赏识非常的潘岳(潘安,名潘岳,字安仁。俗名潘安)
这位虽然少风骨,喜投机,爱钻营,不过相貌和才华那还真是没的说。
略微失态了一下,杨广很快地就恢复了原状。怎么说呢,有些小小的失望。
天下一统,养兵太多就成为了让杨广忌惮之事了,兵马太多,哪里能有那么多的钱粮供养呢?
再者说了,现在除了北方的夷族外,全国一统,屯田制也已经坏掉了。
皇帝颁布了占田令,让普通百姓能拥有自己的土地,士兵们也开始大规模的解甲归田。(男女16岁至60岁为正丁;13岁至15岁、61岁至65岁为次丁;12岁以下为小,66岁以上为老。)根据占田制的规定,每名丁男可占田70亩,丁女可占田30亩。当然,他们也有交税的义务,每名丁男缴50亩税,丁女则缴20亩税。
宫中上了年岁的宫人们放出了数千出去,这些人和解甲归田的士兵们结合,算是成功地解决了很多人的家庭问题。
虽然名义上说的是自愿,可是大部分人都是被强制性地许给了这些兵士。
解决了州郡兵成家归天之事后,他再次地在全国设立了“常平仓”,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荒年则按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价。
至于想要囤积居奇,控制粮价物价,那就要看你的本事后台了。
若是能瞒哄过关,倒也算是个人才了。
杨广很有兴致地等着别人挑衅呢,可谁知,平静无波,真是有些失望呢!
司马炎分封了诸多的诸侯王,想的就是扩大司马氏的统治范围,拱卫司马氏的政权。
可惜在杨广看来,这才是自己最大的危机,现在司马炎活着还好,一旦他走了之后,能有几个人是彻底地信服自己的?
谁会心甘情愿地交出自己手中的权力呢?反正杨广是不信的,所以能怎么办?要怎么办?
前汉就有七国之乱,自家这位当爹的竟然不汲取教训,还是说他自信过头了,竟然封了八位诸侯王。
都是司马氏的子孙,难道要同室操戈吗?
晁错的《削藩策》中说的好::“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可惜的是,这位白白地送了性命!
不成功,便成仁的典型代表啊。
他目前也是这般困局,毕竟这些人并没有要造反,对于自己这个当皇帝,也是毕恭毕敬的,没有名头,即便是想要削藩,也不好大动啊!
司马炎立国之后,分封了二十七位同姓王,好在这些人目前还没有私兵,不至于能起兵造反,不过杨广觉得这并不是自己能轻松的理由,反倒是因为这般理所理当显得更加地沉重了。
皇帝的心思别人可不知道,反正大刀阔斧的皇帝让朝野一片赞扬之声就是了。
所以对于他目现忧虑之色,作为太子的司马遹特别地不能理解。
事关重大,杨广也不好对着他提及自己心中所虑。司马遹还黯然了一阵子,跑去皇祖处求安慰。
父子俩终于再一次地面对面了,对于儿子的忧虑,司马炎反倒不觉得是什么大事。
“父亲忘记了前汉的‘七国之乱’吗?”
作为人主,有自己的自信骄傲,杨广也不恼司马炎的这个态度,直接地问道。
“……”
这倒是,前汉的七国之乱,也是刘氏人自己作乱。可那也是因为汉景帝要削藩所致,难道说,儿子也有这个打算吗?
“是的,儿子并不觉得这样下去,司马氏的统治就能长治,反而是遗祸子孙后代之举!”
你这么不客气,真的好吗?
司马炎老脸一红,这事儿是自己做的,自己也是一番好意,想让司马氏的统治基础拓宽,给皇室子弟权力,赢得他们的支持,省的曹魏虚弱的情形再次在司马氏身上出现。
而且这其中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亲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委屈了谁,他这个当爹的心里能好受的了呢?
可没想到,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来,虽然不至于慌乱,可是司马炎还是显得有些着急,问计杨广。
“那现在怎么办?”
“计有二!”杨广也不啰嗦,直接说道。
“喔,详细说来听听!”果然生个好儿子就是占便宜,司马炎有些洋洋得意地想到。
“一么,跟前朝似的,强行削藩。二么,让他们自己带着人口兵马向南,向北,向西自行扩张立国。”
两种法子有利有弊,司马炎也不傻,自然是明白的,可是明白归明白,有了法子,反倒是更加地纠结了。
“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大家和平相处下去,不是挺好的吗?”
这种*之言一出,就是小太子司马遹都有些鄙夷了,更甭提杨广了。
司马炎也是一时口误罢了,面红耳赤的尴尬模样,杨广和司马遹也只能左顾右看,权当是没看到罢了。
司马炎咳嗽的两声,掩饰了自己的尴尬,然后想问策杨广,复又望了望儿子,他现在是皇帝,这种事情就应该他自己操心,拿来烦自己算什么?
很是光棍地就想明白了,司马炎也不管面皮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