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汴京事变(1 / 2)

加入书签

“如果你们有让商业光明正大地行走在这个世界上,那么就必须能够拿出光明正大的理论。”

这是万适告诉其它同学们的话。并说这也是渤海王的意思。

而为了维护一个产业,或者一个理论的正当性。很多世家的年轻人都在往渤海赶,这甚至成为了家族的生死之战。

随着渤海官府对商人越来越严苛的约束,对于违反渤海律的人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强。说服渤海王,完成工贸法,甚至单独制定商业法成为了几乎唯一的方法。

渤海也并非没有立法上的动作,商司已经提交了一个《契约法》的律法条文。不过是专门针对渤海对外贸易契约而制定的,里面明确讲了,契约的制定,如果违反了渤海律的基本精神,这个契约并没有约束力,渤海律不予保护。

而在渤海内部,不签订什么契约,而是由相关的部门核定的公证书。这种公证书并非是公证双方个人的意愿,因为这样无法保护弱势一方的利益。所以只是阐述了法律中,对于该事项的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而不管是契约法,还是公证书,都似乎是要对商业开一个口子的意思。只是因为目前商业理论几乎都被渤海王以及政务院的一些年轻官员反驳,尽然不能立论。所以这个看起来开的口子,却反过来行商的可能性封得死死的。

契约法很简单。不过各式各样的公证书却成为了学习渤海律最好的范本。

所以乾州,就出现了很多公证书的合集本。很多都是学子们自己编辑和注解的,乾州的印书厂,对这些学子态度和善,一般都是稍加审核后,就按照他们要求的份数给印制了。

渤海这次广泛地宣传和学习法律的动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政务院的效率提高很快。

四月,几百万人的迁徙基本已经完成,局势非常平稳。

村上明诚的代高官解职,因为整个鲸海省,原来的倭国人已经分散到其它省份的各村落去了。由于各部落、幕府、家族都混居在一起,各种方言千奇百怪,所以全部规范为汉字和汉语。

村上明诚被调入了外事司的礼宾处,当了一个处长。

他到了凝阳书院,听了高继冲的一堂课,然后什么也没说,到旅顺去了。

高继冲,每过七天回到凝阳书院讲一堂课。剩下的时间,就在乾州、旅顺两个地方轮流跑。有时是坐火车,有时是坐船,因为这里都有了固定的航班。

五月,安东省的剿匪任务完成。海军开始集中建设安东港和黑水港。鲸海省也在鲸海开建了两个港口。

这一年,殷地人庞大的船队开了过来,带来了殷地各种特产,带回去了大量的陶瓷和绸缎。棉布。这种贸易是以大周为主,却全部是通过渤海控制的港口进行贸易的。

只要是与大周直接进行交易的,渤海都把税收交给了汴京。

大量的白银流入汴京,柴宗训就用这些银子购买了各地的矿产,再和渤海换装甲车,专门为装甲团定制的装甲车。

王翰被任命为装甲车团的主将,被叫做龙骧军。

李运被任命为工部侍郎,由工部建设了一家皇家机器制造局,专门制造装甲车的一些零部件。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黄河新旧河道的航道被固定和拉通。渤海的商船能够直接到达汴京城。李运的运输行有多了一个业务,就是火油储备站。

比较奇怪的就是,渤海自己似乎放弃了装甲车,柴宗谊的铁骑军也没有装备这种车辆,而是在原有的骑兵战法上,增加可渤海弓弩和火器的运用。

柴宗训非常得意,一连好几次跑到龙骧军去“玩”,甚至自己学习开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