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永徽八年(1 / 2)

加入书签

()金秋十月,又到了一年农忙的时候了,田野之中,一派忙碌的景象,方今天下,四海升平,国富民安,百姓的ri子也愈加富足。

杜陵,杜睿早早的便出了门,他在杜陵已经隐居多年,如果不是如今杜家商社开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的话,或许人们都要忘记了这位曾经的大唐名臣。

对现在的ri子,杜睿绝对称得上满意,既没有因为远离人们的视野,感到寂寞,也没有因为要被人们遗忘,而失落,相反他倒是十分享受现在的生活,每ri里教导子女,娱情裕兴,没有了国事烦心,倒也逍遥自在。

不过虽然远离了朝堂的纷争,不过这些年大唐发生了什么事,都不曾瞒过杜睿的耳目,大唐的一举一动,朝廷的每一个政令,杜睿都是一清二楚。

西陲边疆安定,易布拉西?默罕默德去年因病而亡,穆阿维叶与哈乃菲叶因为帕雷瑟地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得了苏麟协助的哈乃菲叶最终成为了胜利者,伊斯兰王国的疆土也得以扩大。

穆阿维叶因为和拜占庭帝国反复相争,被极大的牵扯了jing力,现在也是无力东进了,同样拜占庭帝国的ri子也不好过,这几年国都君士坦丁堡,被数次围城,几度都险些陷落。也亏得了皮纳尔严防死守,再加上有猛火油那等神兵利器,才最终挽救了危局。

西疆安定,大唐的主要jing力也就全都被放在了开拓海外领地之上,南亚群岛早已被大唐扫荡一空,澳洲大陆如今的大唐移民也已经超过了百万,前年之时,李承乾正是下诏,将澳洲大陆设为澳洲道,共分为一十八州,首任澳洲道都督便是杜睿的土地冯毅。

澳洲的开发,为大唐向美洲进军提供了条件,虽然当下前往美洲还十分困难,然而总归每年也有几趟往来的船队了。

杜睿料想,等到ri后欧洲的那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美洲大陆上的唐人,早就已经生根发芽,成为那片土地的真正主人了。

虽说杜睿如今远离了朝堂,然而能亲眼见证大唐这般辉煌,华夏文明这等繁荣昌盛,传扬四海,他也是倍感欣慰。

杜睿现在也学着人家蓄起了胡须,只是鼻子下面那么一撇,他原本就生的好相貌,如今更显得多了几分成熟男人的魅力。

杜睿骑着马,行走在田间地头,看着百姓们一派忙碌的景象,也是不禁充满了喜意,西征归来之后,杜睿的封邑再次增加,如今整个杜陵都几乎成了他的私人领地,再加上,承袭了杜如晦莱国公爵位的十八子杜学良的封邑,杜睿现在虽然说是无官一身轻,但是若论显贵,放眼大唐,除了皇家,也没有人能与杜家相比了。

杜睿一身白se武士装,儒衫他是穿不惯的,虽然顶着一个大唐文坛泰斗的名号,然而杜睿还是更习惯做一个武人。常年不曾征战,就连胯下这匹当年太宗皇帝御赐的白龙驹也懒散了许多。

这次出门,倒也浩浩荡荡,就连最为年幼二十二子杜定藩,杜睿都带上了,平ri里这些毛头小子被杜睿严加管教,也没多少可以出外散心的机会,如今好不容易得来了机会,一到了外面,就撒开了欢。就连平ri里最为稳重的杜学武,也是难掩满面的兴奋之情。

如今杜睿的长子杜学文都已经十五岁了,仔细算来,杜睿来到这大唐也已经整整二十六年,当年一个十岁的孩童,现在都年近四旬了。

“爹爹!你看!”

最小的儿子杜定藩手里攥着一只青蛙,献宝一样的递到了杜睿的面前,杜睿看着也是一阵笑。

一旁的长子杜学文看上去满腹心事,杜睿见了,笑问道:“这两ri看你似乎有心事,练武之时也是神思不宁,不妨说出来,为父也好为你排解一番!”

杜学文虽然名字带着一个文字,却最好武事,而且极有天分,连《论语》都背不下半册,可要是说起兵书战策却头头是道。与他相反的是杜学武,名字中带着一个武字,却生xing温文尔雅,小小年纪,诗词歌赋做起来四平八稳,连杜睿都赞叹不已。

杜学文正想着心事,突然听杜睿问起,微微一愣,好半天才仰着头说:“爹爹!孩儿想去辽东找姑丈从军!可是又怕爹爹和娘亲不准!”

从军!?

杜睿闻言,不禁一愣,随即笑道:“好生的怎的想起了要从军!而且还非要去辽东!?”

杜学文见杜睿没有当即反对,心中不禁有些兴奋,连忙道:“爹爹不是时常教导孩儿,男子汉大丈夫应事事以国为重,效命沙场,建功立业,方显男儿本se吗?孩儿想去从军,也像父亲一样,做个纵横四方,百战百胜的大将军,为大唐开疆拓土。”

杜睿闻言,心中也是暗喜,自己的孩子有这般志向,做父亲的哪能不高兴,杜睿虽然文武兼备,但是他最得意的还是当初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的盖世功勋。

每一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杜学文自小便立志从军,当初年仅三岁,杜睿第一次问他志向的时候,杜学文就曾cao着童声,大声言道:“愿为将,纵横沙场,斩敌酋虏,立不世功勋!”

杜睿当时只以为那是孩童的戏言,却没想到杜学文居然当真以此为目标,这些年来,勤练武艺,从来不曾间断,还时常向杜睿讨教战场上的事情。

虽说战场风云瞬息万变,便是杜睿也不能保证自己一直无虞,可是杜学文既然有这样的志向,杜睿也不能去打击他。

杜学文既然将走上了武人的这条路,那么对一个武人来说,证明他们生命价值的地方,就是战场。

杜睿子嗣众多,单单是儿子就有二十二个,在这一点上,坐拥江山的李承乾也比不了他,这两年李承乾虽然也开始广选秀女,充实后宫,可子嗣却并不多,武京娘又给他添了一儿一女,三子李显,长女安云公主,后宫的一个嫔妃也给李承乾生下了一个皇子李正。

子嗣众多,紧接而来的就是教育问题,杜睿并不想自己的儿女将来吃他的老本,在出几个纨绔子弟的话,杜睿的一世英名,可就毁于一旦了。

所以这几年来,杜睿除了教导身边仅剩下的学生李象,就是教育自己的儿女,好在儿女们都十分争气,一个个在文学,格物,天文,地理,或者武艺上都有所长进。

今ri杜学文突然提出来要去辽东从军,杜睿虽然意外,但是心中也并不十分反对,当然如果现在杜学文已然成年的话,说不定杜睿当即就答应了,至于事后安康公主如何和他吵闹,那就不在他的考虑之中了。

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杜睿一向都比较强硬,女儿还好说,杜睿只是希望她们能生活的幸福快乐,但是儿子就不一样了,杜睿可不想杜家在他之后出来几个纨绔子弟,将杜家的家业给败坏光了。

因此杜睿始终都认为,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不应该太过于束缚,应该让他们多摔打摔打,多历练历练,方能成才。

杜学文见杜睿好半天也不说话,心中不免有些惴惴,道:“爹爹!难道你不肯答应!?”

杜睿摇头笑道:“并非是爹爹不肯答应,只是爹爹不明白,你为何要去辽东找你姑丈从军!?”

杜学文道:“还不是薛讷,前些ri子,他给我写信,说是如今朝廷要向北开疆拓土,他还比我小两岁都已经上过战场了,眼下大姑丈那边没什么仗打,孩儿就是去了,也没有用武之地,还是三姑丈那里好,听说北边的那些通古斯野人十分彪悍,孩儿也想上战场与他们过过招!”

大唐向北扩展的计划,杜睿是知道的,这个计划去年就已经制定出来,提出计划的正是当初永徽第一科的状元田迎,如今田迎在朝堂之上十分受李承乾的信任,为官五载,已经坐到了兵部侍郎的位子,封爵翼城县伯,算得上是朝中后起之秀之中的佼佼者。

而被他寄予厚望的狄仁杰相比较而言就要稍差了一些,不过却也官至大理寺丞,算是在他以法治国的理想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大唐向北扩张,这在杜睿看来,也算是适合,毕竟在后世亚洲北部可是一个资源储备极其丰富的地方,纵然现在因为天气寒冷,那里还不适合中原人居住,但是现在占下来,等到以后自然有用的着的地方。

而且那些拦路的通古斯人,现在还不成气候,不像ri后明末之时的野猪皮那么难对付,现在就将其诛灭,也算是一劳永逸了,省得ri后中原势微,他们来扰乱华夏的锦绣江山。

不过,杜学文所请之事,杜睿想了想,最终还是摇头道:“这件事暂且还是不要再提了,你现在年纪还小,战场之上,风云变换,其惨烈程度,不是你能想象的,你现在年纪小,本事也未练成,还是等上几年再说!”

杜学文闻言,心中不服,不肯罢休道:“爹爹说孩儿武艺尚未练成,可是兄弟之中,他们就没有一个打得过我的,就连那些护院的教师也不是我的对手!”

杜睿看着杜学文那倔强的模样,不禁哑然失笑,道:“你的兄弟们年纪都比你小,自然不是你的对手,至于那些护院的教师~~~~~~~~~”

剩下的话还用杜睿说吗?

杜学文是杜睿的嫡长子,未来要继承的是杜睿的爵位,以及大部分家业,那些护院教师,虽然就连杜睿都不会当成奴仆使唤,可是在这个年代,他们终究是下人,和小主人动手,他们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出狠手,还不是拳来就倒,腿来就躺。

没想到杜学文居然看不出来,还当真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杜学文的武艺都是杜睿悉心调教出来的,虽说在同龄人当中,绝对称得上是佼佼者,但是那点儿手段,要是放在战场上,明显不够看。

杜睿知道,自己这个长子早晚都是要走从军这条路的,军人上战场那是在正常不过的,他之所以没教给杜学文那些在战场上杀人的招数,是因为,那些东西是根本就教不出来的,只有在战场上拼杀过,在尸山血海之中闯荡过机会的人才能掌握。

杜学文的武艺有他的调教也算是不错了,可要是以命相搏的话,杜学文或许都不是一个普通唐军将士的对手,因为杜学文学的是如何打败对手,而那些将士学的是杀人的伎俩。

杜学文知道杜睿是不放心自己,更是满心的不服气,他觉得自己也已经长成为男子汉了,可是在杜睿这个做父亲的眼中,却依然还是个孩子,这让小小男子汉的自尊心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爹爹只道孩儿年幼,尚且经不起风雨,可是当初爹爹第一次跟随当今圣上还有卫国公出征突厥的时候,不才年方十岁,比孩儿都要年幼,既然爹爹能行,孩儿自然也行!”

杜睿闻言,笑得更开心了,他虽然不大赞同杜学文这么年少就从军,但是杜学文能有这番志向,他还是很欣赏的。

“你要想从军也行,不过你要先答应爹爹一件事才成。”

杜学文见有了希望,连忙道:“爹爹快说,孩儿无不答应!”

杜睿一笑,道:“那你就先去考明年的武举去!只要你能考中了武状元,你要去什么地方,只管随你!”

杜学文闻言,立刻跃跃yu试起来,道:“爹爹说得可是当真!”

杜睿笑道:“自然是真的,难道爹爹还会骗你不成!”

杜学文尚自不肯信,道:“爹爹!君子一言!”

说着还伸出手掌,要与杜睿击掌为誓,结果被杜睿一巴掌拍在了脑袋上。

“滚蛋!”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ri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杜睿改革变法,武举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武举主要选拔将才,每三年一考,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she、步she、平she、马枪、负重摔跤等。当然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等。

杜睿还提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默写武经。

武试则最少要求骑she九矢中三,步she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

和文举一样,武举也分为几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童试,考生在所居住的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此后为解试,在州府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在后为省试,在长安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最后为殿试,省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殿试的规格很高,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揭晓后,在承天门前唱名,兵部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禁卫军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此后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校尉,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尉。二甲授正五品,三甲授从五品。

除了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武举,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这类“恩科”、“恩额”都由皇帝直接掌握。无非笼络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为朝廷效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