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万事俱备(1 / 2)

加入书签

正是收购秋茧的黄金时机。丰隆昌缫丝作坊终于显露出最初的“隆昌”迹象。

因为春桃略略抬高了蚕茧的收购价格,蚕农们更愿意把蚕茧卖给丰隆昌——养蚕的辛苦只有蚕农知道,如果能把“蚕山”上的茧多卖几把铜钱,宁可挑着多走点路程也要把茧子卖给丰隆昌。

蚕农之所以更愿意把原料卖给丰隆昌,除了收购价格稍微高一点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丰隆昌同样收购废茧!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品问题,养蚕和种田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气的制约。不管怎么样精心照料蚕床,总是会出现很多瘦小的茧子。这种废茧出不了多少丝,费心费力的缫成丝之后也是次品,根本就赚不了钱。所以别处的作坊根本就不收购这种东西。

春桃也知道收购这种废茧赚不到钱,但是她有自己的小算盘。

通过用硫蒸和在煮水中加碱的方式可以稍微提高废茧的利用率,即便是用上这种小手段,也仅仅是能够做到收支平衡而已。

只要不亏钱,或者是稍微亏一点钱,都可以,因为春桃想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大肆收购蚕茧,从上游的原材料收购开始占据先发优势。

丰隆昌收购的蚕茧多了,别的作坊的收购量肯定会减少,这是常识。

眼睁睁的看着丰隆昌囤积起海量的原材料,为今冬打下坚实的生产基础。别的缫丝作坊并不怎么着急。

以丰隆昌现在的做法,根本就不是长久的经营之道。

缫丝这个行业具有很高的透明性,能赚多少基本就是定数,完全就是依靠薄利多销,谁也不可能制造出什么暴利来。丰隆昌擅自抬高原料价格,害得别人收不足原料,其实这就是两败俱伤的手法。

缫丝行业的利润本来就低,原料的价格抬高必然带来整体利润的降低,别看丰隆昌摆出一副很厉害的架势,其实赚不了几个钱。同行们一面对丰隆昌的做法嗤之以鼻,一面等着看春桃的笑话——啥时候资金链断了,笑话也就来了。

做生意讲究的是一个稳字,这样胡闹根本就是在和钱过不去。

丰隆昌的背景大家都知道一些,根本就是几个有钱有势的官老爷一时兴起鼓捣出来的玩意,亏点赚点都无所谓,什么时候那些官老爷发觉赚不到钱了或者是干脆对缫丝的新鲜劲过去了,也就是丰隆昌熄火塌架的时候了。

原材料的提高,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储备稳定未来的生产,但是也必然减少整体利润,这对本来就利润很低的缫丝作坊来说就是一柄双刃剑。

但是丰隆昌实际上的掌管着春桃自有她的经营之道。

原材料价格的提高,带动着成本的提高和利润的减少,这完全可以从其他渠道补回来。因为缫丝是一个劳动密集产业,最重要的就是人工,只要降低了人工费用,就等于是降低了成本。

雇佣女工和童工!

这一带很多妇女本身就会一些缫丝的技艺,可以召起来作为缫丝工人使用。

因为丰隆昌缫丝作坊是由春桃这个女娃娃出面打理着,这本身就是招募女工的便利条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样的教条确实存在。但也只是对有一定家底的人家适用。真正的百姓之门,一家子都在拼死拼活的挣命赚钱,不可能让家里的女人整天象千金大小姐一样呆在绣楼里不出来。为了多赚几个铜钱,妇女照样会抛头露面的从事很多工作。

穷人的孩子没有几个读书的,农忙的时候帮着家里的大人们下地干活,农闲的时节能够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虽然赚的钱少点,总比满世界疯跑要好的多吧。

很多女工的生产能力并不比男子差的太多,但是女工的工钱确实很低,堪堪之后成年男子的一半,至于童工就更少了!

春桃利用女儿之身的优势,下到老百姓的家里劝说,很容易就招募到了一大批女工和童工。

以工人的低工资抵消原料的高价格,春桃没有什么高瞻远瞩的目光,也缺少全盘的布局能力,不过这种小算盘小心思正是她的专长!春桃之所以敢于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和同行公然叫阵,只有那些小心眼小计算显然不够的,真正让春桃胆气豪壮的还是作坊里忽然暴涨的本钱。

前些日子,三洪哥哥那边忽然就送过来四万多两现银!整个作坊的价值也不过一万两出头的样子,这还是林三洪和几个股东的拼凑起来的本钱。忽然之间就有这么多银钱过来,等于是巨额的资金进入。缺少让春桃可以做出很多大手笔大动作来。

在十月之前,又是四万多两银子入了丰隆昌的账面,如此数额巨大的现钱让春桃惊的目瞪口呆。这些现钱几乎等同于十个作坊的价值,呼啦啦就流了进来,春桃的第一反应就是:三洪哥哥贪了朝廷的钱!

扬州繁华如斯,身为府台大人,只要有贪墨之心,捞点银子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三洪哥哥捞的也未免太多了吧?近十万两银子,砍多少次脑袋都抵不去的罪行啊!春桃下意识的赶紧安排花钱的举动,一面扩建作坊,一面近乎疯狂的收购蚕茧,同时暂停了生丝的出库……

所有的这一切并不是为了经营做打算,而是在为林三洪考虑。

三洪哥哥弄了这么多银子,朝廷一旦要是有所察觉……所以赶紧把这些银子转化一下,通过作坊洗白……

三洪哥哥即便是做了天大的贪官,那也是至亲至近之人,春桃总是要帮他的!一直到林三洪来了书信,让春桃扩大规模的同时把作坊的账目录个副本送到扬州,春桃才明白过来:并不是三洪哥哥做了贪官,而是作坊又添了大的股东。这些银子就是股东拿出来的!要不然三洪哥哥根本就不会要看作坊的账目,肯定是拿给别人看的。

什么样的股东才可以一出手就几万两?扬州盐商吧?春桃的见识有限,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样的有钱人可以做到这种地步,难道说扬州就是金山银海?

“扬州真是有钱呐……”朱棣面无表情的捏着一分密奏上来的折子,在偌大的龙床上半躺半坐着:“这个林三洪……这个林三洪呐,朕……朕……真不知该赏还是该罚他了!煦儿,你给朕说说看,林三洪做的是对还是不对?”

“父皇……”汉王朱高煦很小心的揣摩着父亲的意思,却感觉不到朱棣的喜怒,很谨慎的说道:“孩儿浅薄。不敢妄议!”

就算林三洪是铁杆的汉王系人马,朱高煦也不好在这种事情给他开脱了。

林三洪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官场,通过去年的刘黑三事件,明着是打黑,其实就是为了排除异己,林三洪假朝廷之手除去了很多反对他的官吏。然后接着四月佛节到来的巨大收益,私分了很多银钱,以收买的手段把绝大部分扬州官吏“团结”在自己周围。

现在的林三洪在扬州就是说一不二,基本可以做到随心所欲。

但是这一切始终瞒不过朱棣的眼线。

对于地方,朱棣有足够的眼线布置在林三洪周围,甚至在其他各地官员的身边,都有皇帝安插的耳目。稍微上得了台面的官吏,只要稍微有点出格的举动,绝对瞒不过朱棣。

林三洪在扬州确实做的太出格了,朱棣不是不知道!

事情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的,林三洪在扬州并没有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价值。虽然扬州府上上下下赚的盆满钵满,可那是属于地方政府的“集体财产”,不是属于大明朝的“公共财富”,并没有入到国库当中。丰盈的只是扬州府库,而不是朱棣的国库。

要是林三洪在农业上做出了同等的成绩,朱棣肯定要大肆褒奖大肆赏赐,因为农业是种一粒种收万盅粟的实业,是任何一个王朝的根本。可林三洪做的这一切从根子上来讲。还看不到实实在在的财富价值,从宏观上来讲,只能算是财富的再分配。

林三洪用这些手段,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财富散步开来,减少了贫富差距而已。从总体上来讲,大明王朝的财赋并没有增加很多,只不过扬州周边的财富都往扬州集中起来,确确实实是汇集了扬州百姓,但是总体来看,财富并没有增加多少!林三洪这么干,当然不能说是对的。可作为扬州知府。为扬州谋取利益也是天经地义,就是说破了天也不算是错了。

如果全天下都象林三洪这样,搞这样的“旁门左道”,那谁还肯俯首农桑老老实实的干活?只转移财富实行再分配,而不是创造出财富,对于整个大明王朝并没有很大的好处。

“总量近七十万两的财富,没有转到国库当中,反而集中在扬州府库……”朱棣还是一副不露喜怒的样子:“林三洪上书要休整运河,这是给朕动小心眼呢。以为修一修运河就可以让朕不再过问扬州府库,嘿嘿,这份心思,非忠臣之举呀!”

朱棣这已经不是第一说同样的话题了:林三洪不是做忠臣的料子!

林三洪是众所周知的汉王门下,朱棣当着朱高煦的面这么说,一句话就有千钧之重。

朱高煦有心想替林三洪辩驳几句,可仔细想想,实在拿不出什么有利的言辞来:林三洪一下子捞了那么多钱,还是按照往年的秋赋上缴给朝廷一点汤汤水水,真正的油水都被他攥住了,明明知道朝廷的北伐正需要银钱粮秣,却舍不得拿不出来给朝廷,换成在怎么开明君主心里肯定也窝火。

可那些银钱林三洪并没有装入私囊,确实是做了点事情,剩余很大一部分还落在扬州的地方府库之中,朱棣还真的不好直接伸手管扬州“借钱”。

看到下边的地方官府发财了,皇帝就是想敲竹杠,也得照个合适的理由。问题是扬州府上上下下早把该交的都交了,一个铜板也不欠朝廷的……

如今的北伐已经正式开始,西北几十万大军正打的如火如荼,和蒙古打仗,打的就是钱粮。林三洪若真是有忠君之心,早就应该主动给朱棣排忧解难了!

偏偏林三洪根本就没有提过半句要“孝敬”朝廷的意思!

七十万两银子的财富,足够支撑北伐的一半了,连朱棣有眼红,他一个小小的府治衙门就敢这么攥着,而且一个铜板也不肯多出,胆子不能说不大!主动出钱出力修一小段运河,看起来是于国于民都有莫大好处的善举。其实就是在堵朝廷的嘴,就是在护住扬州府的钱包,免得被朝廷惦记着!

朱棣也是从藩王起来的,对于地方上的那一套也知道的不少,不象都察院的那帮书呆子只会说不会做,明白修那么一小段运河大致需要多少钱!

做皇帝的看似富有四海,全天下的财富都属于皇帝,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个道理。就算是强势如朱棣这样的皇帝,也不是说想拿哪里的钱就可以拿的。现如今为了北伐,朱棣已经主动把修缮皇城的工程都停了。要不是地方藩王还有那么一点孝心,连暂停孝陵工程的心思都动过,可这个林三洪就是把自己的腰包捂的死死,一个大子儿也不肯给朱棣!

林三洪在扬州发了大财的消息,朱高煦也知道不少,明里暗里也曾暗示过林三洪,要他拿出三五十万来,哪怕是十万二十万也行,塞到国库里头,既解决了朝廷的难处,又有了面子……

可林三洪却在这个事情上装糊涂,说什么扬州百业刚刚起步,需要银钱的地方极多,看那个架势,似乎还想请朝廷调拨银子支持一下扬州的发展!

朱高煦当然不会把林三洪这种不肯为君父分忧的心思告诉朱棣,要是朱棣知道林三洪还在打国库的主意,恐怕就是不是这样面无喜怒的念叨林三洪而是要破口大骂了!“煦儿,朕给你的消息……”

说到这个,就连朱棣也有点不好意思了。

皇帝伸手借臣子的钱,而且不是以皇帝的名义借,是以朝廷的名义借,算是公对公了。可这种事情毕竟不好出口,也不可能发给内阁去议,更不可能发什么明旨。好在林三洪是汉王的嫡系,朱棣也不用亲自张口借钱,暗示一下朱高煦就可以了。

朱高煦早就接到了林三洪的回话:朝廷借扬州的钱?我们没钱,就算是有钱也不够扬州的政务开支,朝廷就别惦记了。

林三洪甚至委托汉王,让朝廷中枢帮助扬州地方!

这些都是废话,朝廷要真有钱没地方花,还会惦记着扬州地方政府府库里的那点银子?

这种回复朱高煦肯定不敢对朱棣明说,可如今君父问起,也不能不说,只好含含糊糊的表示了一下:林三洪那边确实是想拿出点银钱支持朝廷的北伐大业,可林三洪说……

一听到这种明显带有转折的话语,朱棣就明白林三洪是不肯出血了,心中大为不快:“他说什么了?”

朱棣的脸上带着一丝怒气,朱高煦看的明明白白,说话更加谨慎,斟酌着措辞说道:“儿臣以为林三洪也是出于缜密的考虑,他说如今扬州刚刚有一点样子,不宜反哺中枢。若是朝廷实在缺少北伐之资,扬州也可以拿出三五万两……”

“哼!”

林三洪攥着那么多钱以为朝廷不知道,光是扬州地方官员私分的都不止三五万了。如今朝廷缺钱了,却想打发叫花子一样,只给三五万。对于林三洪这种缺少血诚之心的臣子,朱棣的态度就是从鼻子里发出重重的哼声!

“若是朝廷能容扬州再等一年,来年的这个时候,若是朝廷北伐的急,只要过了六月,扬州就有力负担起全部的北伐之资!”

“全部!”

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朱棣清楚的很!大军一动,处处都要银钱粮秣,几十万大军囤在西北,可不是说着玩的,不是说十万八万银子就能支撑下来的小事情。就是撒一百万下去,也不一定能够支撑到最后。

从朱元璋开始,北伐从来就没有断过。但是每一次北伐之后都需要三四年的休养生息,积攒实力之后才可以发动第二次。朱元璋八次北伐,都没有解决蒙古问题,不是朱元璋不想解决,也不是打不过,而是没有钱,支撑不下去。不得不这么断断续续的做了一次又一次,真要是有足够的财力做后盾,大明王朝早就横扫平推了内讧不断的北元了,何至于等到今日?

提供足够支撑北伐的全部资材,朱棣想不动心都不可能!看到君父的神色缓和了许多,朱高煦的胆子也稍微大了一点点:“林三洪与儿臣虽是上下统属,其实私交极厚。林三洪说想要用现在手里的一点微薄银钱做本,搏来年更大的利。只要朝廷再给他一年的时间,扬州一府就可以支撑一次北伐。若是朝廷能等到他任满之期,扬州就能为我大明兵戈提供无限的财力支持,任我大明军队所到之处……”

“一派胡言!”

朱棣笑骂了一句说道:“我大明雄兵百万,他林三洪的《大明国》书就挂在朕的案头,朕要做豪霸雄主,他一个小小扬州如何支撑的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