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震索视矍(四)(1 / 2)

加入书签

??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月票

……

张明瑞、杨天明等人在天水这边规划战后西北根据地的建设,而国内各方势力却在西北变局的消息传出后被震得一片失声。

“你说?成县被不明势力占据?三岔也被不明势力占据?”自10日得知被陇东变故消息后,就闹心不已的杨虎城在12日得到段象武部经孙蔚如上报的消息后彻底惊呆了。

“这么长都没有查清对方是势力,你们是干吃的?查给老子查清楚”杨虎城朝话筒吼完,就将话筒扔在办公桌上。随后又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盯着墙上的大幅地图发起呆来。

宁夏黄河两岸、陇东、陇中、陇南几县,竟在这短短几个月中变了天,都被不明势力掌控,现在看来占据这几处地方的应是同一势力。对方在7月份拿下宁夏黄河两岸后竟隐瞒了20多天,而从鲁大昌部传来的消息,陇中和渭河谷地是前几天才发生的变故,这样看来,陇南应该也就是这两天才被这股势力占领的。可陇东又是时候被占领的呢?这样一股强悍势力,出现在陕西周边是祸不是福啊。

杨虎城思索着,看着地图上被占领的陇东等地区,失落不已,暗中谋划的大西北计划看来是泡汤了。这个负责西北数省事务的潼关行营主任,上任不过两个月就出了这么大乱子,南京那位还不定处置呢。

长叹一声后,杨虎城起身硬着头皮拟定了给老蒋的电文。在述说陇南新发生的变故后,杨虎城以退为进,自请处分,称“虎城自就职潼关行营以来,西北几省迭遭变故,对此,虎城之责不容推卸,恳请辞去潼关行营主任一职,以专责陕西事务。”

正在南昌督战的蒋中正,接到杨虎城的电报后,头疼之余心中也恼火万分。宁夏事变的消息传出后至今还不到一个月,这西北局势就败坏若此?甘肃省主席马鸿宾被下属扣押了,青海省主席马麟被人从兰州附近给打回了西宁,杨虎城这个陕西省主席还没和对方打呢,却又嚷嚷着要辞去潼关行营主任一职,这分明是以退为进想避风头这都算他娘的事?

再想想眼下剿匪不利,损兵折将,老蒋更是心火上升。江西剿匪尚未见到成效,西北那边的乱子却有愈演愈烈之势,陕甘青宁这几省的要员简直都是饭桶

平息了一下怒火,老蒋对门外站立的卫兵道去请畅卿下。”

……

或许是南京政府对言论自由放的比较宽,也或许南京政府本身就是个遍布大小眼儿的筛子,反正杨虎城给老蒋通报西北情况的电报内容在第二天就见诸报端。

与前两天马麟逃回后青海所说的推测不同,这次几份有影响的大报是实打实地证实了宁夏黄河两岸,以及甘肃武威以东的大部地区被不明势力占领的消息。报上除了援引杨虎城致电南京政府的内容外,还披露了甘州马步芳部自武威附近探察到的消息。一,“西北惊变”的报道充斥于大小报端。

其中,《大公报》的报人所作的工作很细致,他们通过甘肃境内尚能联系上的县份,推算出甘肃一省67县加一个设治局中竟有42县被不明势力所占领,有360多万人口被其控制。加上宁夏黄河两岸的9县,70多万人口,该股不明势力竟然掌控51县,430万以上民众这则消息一经见报,就引起轩然大*。

51县,430万民众而且如果从7月份这股势力发动宁夏事变来算,这还不到两个月的这究竟是一股样的势力?

就在各家报纸评论西北局势,抨击西北当局,讥讽南京政府的时候,国内的各家势力在震惊之余也各自揣测起来。

老蒋在得知报纸上的评论后,除了骂了声“娘希皮”,怪《大公报》多事给添麻烦外,并没有对其采取措施,毕竟,这种推算有心人都能做到,而《大公报》不过是将它所得到结果公布出来罢了,堵是堵不住的。此时,蒋中正已经听从了杨永泰的建议,准备派人去甘肃与那股势力进行接触,看能否为己所用。当然,老蒋也没忘了给杨虎城去电,称“**军人自当勉力向前,锐身赴难,岂有遇挫便动辄逃避之理?若如此,先总理遗志何时可现?西北事务托付于弟,望弟振奋精神,为党、为国再立新功”

接到老蒋的电报后,杨虎城既高兴过了眼前的这一关,又为以后担忧。“蒋某人不允我辞职,这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杨虎城心里清楚,眼下中央军是不会到陕西这边对付甘肃、宁夏势力的,而宁夏军队被消灭,甘肃也就剩下鲁大昌的残兵败将,青海那边马麟都指挥不动他侄子马步芳,也就别想了,要动手的话,肯定是这个潼关行营主任的部队,最多陕北井岳秀可能帮衬下。

对于西北出现的变局,老蒋是恼火,杨虎城是担忧,而马麟、鲁大昌两位则是揪心不已。

马麟马步芳手里的第九师已被他经营成了铁桶一个,是插不进手的。好不容易找到机会想从曾掌握的甘肃骑兵第一师拉一票人马到青海来,最终却被人给撵得狼狈不堪地逃了。原本能拉的两千多人,最终只有700多人逃了。想起眼下的结局,马麟就是一阵肉疼,心中懊悔不已,要是早几天,哪能遇到这种事?待在兰州那边看得热闹啊?

马麟回到西宁,离甘肃这边还有一段距离,还可以有、有空间来懊悔,被杨天明等人消灭了过半兵力,现在龟缩在武都等地的鲁大昌,揪心之余却还感到震恐。

“你真的看到那帮人动用几十门小钢炮轰击天水县城?”鲁大昌又一次问从武山一带逃的新编十四师第一旅参谋长张觉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