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科威特(1 / 2)

加入书签

第五十四章科威特中华帝国政府派遣外交部长访问英国,并就波斯湾地区的利益分享进行磋商。

“上帝,他们简直是疯了!这些贪婪的中国佬。”英国内阁,议员们正在讨论着中国递交的提议,海岸线一百里,一百年的租借权,这简直就是欺辱,虽然那里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是托管地区(一战奥斯曼帝国战败之后被英国临时管理,因此称之为托管地区,和殖民地有着区别,即英国人把他当做殖民地管理,但是却并不是殖民地,没有征兵的权利。),但是按照英国人的思想那里就是他们的领土。

可是中国人的条件也不错,在印度还有缅甸的反抗和袭击一直让英国人极为头痛,而且他们也都知道那些组织都是中国支持的,而且现在中国的军事力量又扩展到了阿富汗和波斯,如果中国继续奉行这种形式风格,那么英国的殖民地可要遍地起大了。

“蒋介石先生,我们难以接受这样的条款,不过我认为如果中国可以象征意义上的出资五千万美元,我们倒是可以将这部分地区的托管权交给中国,不过马斯喀特苏丹国和阿曼伊斯兰教长国以及阿拉伯酋长国乃是我大英帝国的保护国,这三个国家我英国不可能让出。”对于中国的要求,还没有明白波斯湾的价值的英国,选择了接受,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得到的笔失去的更多,在他们看来荒凉干旱的中东根本比不上富硕人口密集的印度和缅甸。

“这个……”蒋介石思考着,似乎显得颇为为难。

“爱乐森先生,如果去掉阿拉伯酋长国,和马斯喀特苏丹国以及阿曼伊斯兰教长国,我想这并不能让我们的陛下觉得满意,我看这样吧,我中华帝国以两千万美元的价格购买波斯湾沿岸,除去阿拉伯酋长国以及“马斯喀特苏丹国”和“阿曼伊斯兰教长国”三个国家以外其他的土地并划归我中华帝国省份,同时我国将严禁任何军事工厂将武器和资金流入印度以及缅甸地区,与大英帝国一道合作维护南亚地区的稳定。”显然英国人不愿意交出阿拉伯酋长国以及苏丹国的这方面中国早就想过,虽然#阝森对于这两块地方的是由也颇为垂涎但是这已经是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最好的结果了。

“OK我们可以成交了!”显然对于那一片地区英国人并没有在意他们很爽快的同意了这份合同。

随后沿波斯湾向内陆一百公里的地段都属于中国的领土,其实这只是纸面上的,要知道在波斯湾,除了幼发拉底河,也就是伊拉克以外其他地区向内陆一百里尽皆都是沙漠了,那里根本没有任何分界线鬼知道中国的领土是多少。

这是一次中国同英国之间的协约,但是协约却让另外伊拉克和科威特受到极大的损失,尤其是科威特,他的国土面积就那么一点,直接就被中华帝国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国土,实际上这个国家在这一纸设定中就已经灭亡了。

在中国同英国签订协约之后,中国军队进驻科威特。

“滚出科威特,你们这些黄皮猴子……”在科威特的大街上一部分科威特人组成人墙挡住中国驻军的进入。

他们高喊着带有侮辱性的词汇,一个个似乎不怕死的保卫着他们的领土。

其实他们仅仅是被当地政权利用而已。

进驻科威特的是中国第十三集团军,第二十三军第三师编号233师,师长是中国一位年轻的中将军官刘勇承,他是七年前中国皇家陆军大学毕业,从入学便被灌输着民族思想,此刻的他正坐在装甲车内闭着眼睛听着外面的叫喊。

“科威特有多少人,我是指所有的国民。”刘勇承听着外面结结巴巴的中文,语气很平淡,似乎在心平气和的问着一个问题。

“师座,科威特一共有大约四十二万人左右。”参谋官冯祥和回答道。

听了数字,刘勇承轻轻的用手指敲击着座椅随后睁开眼睛汗死森森的对传令官说道:“杀!命令部队出动,这些示威者全部给我处死,屠杀给我屠杀,胆敢侮辱我中华民族,死不足惜,所有后果我来承担。

“师座这样做会被指责的!”冯祥和对于自己掌管这个命令没有感觉到以外,但凡是军人听到外面不停的辱骂也会发火。

“指责?指责算什么?我们现在是在开疆扩土,哪有不杀人的,不杀他们,他们就会蹬鼻子上脸,老子这么多军队难道被这些奴隶挡住吗?立即命令部队同手,同时进驻之后发布临时军法,如果我中华帝国士兵遭到袭击,死一个人就用一千个科威特人陪葬,死十个人,那么就让整个科威特为之陪葬。”丝毫没有怜悯,中国想要永久的控制这个地方必须让科威特人无法反抗,因为科威特太小了,他不像波斯和伊拉克,波斯和伊拉克的租地可当地百姓遣送到其国土内地,但是这里不行,如果放走,这些人就会成为没有国家的游魂,他们有可能进行极端的报复,既然不能用柔和的方式解决,那么就用残酷一些的方式吧。

“明白!我这就去下达命令!”冯祥和点点头,拿过一遍记录员的记录走了出去。

在外面,中国军队的车队前面,科威特大约六千多示威者还在那里,他们手拉着手组成人墙,禁止中国军队进入科威特城,这件事情恐怕有着英国人的身影在背后。

二十分钟后,中国部队在人墙面前有了行动,一辆辆装甲车已经发动起来,重机枪全部瞄准人墙,一队队陆军也上了刺刀,每一个中华帝国士兵的脸上都看不出怜悯,因为他们的善良都在科威特人的辱骂声中消失殆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