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长安风 第131章宫中情欲之序幕(2 / 2)

加入书签

尽管李林甫和张九龄等人不仅有形象上的奸臣与忠臣的区别,还有政见不同,但在抵制皇帝扶植心腹、大肆广招寒门的做法和心态上,有着出奇的一致性。毕竟,他们都是豪门大族出身,他们的背后都有着集团的利益牵绊,假如让寒门士子在皇帝地有意扶植下成长起来,成为一股强大地新贵族势力,这对于世家大族来说,无疑是不愿意看到的。

“李林甫,你有何看法?”李隆基好整以暇地摆了摆手,这些臣子地反对早就在他的意料之中,否则,他也不会事先要跟诸臣通报做做工作了,直接下旨不就得了?

此时地李隆基还不像后来,应该说还可以归于明君之列,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独裁而引起朝臣的动荡,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但他更不愿意看到的是,世家大族牢牢把持着大唐朝政,因为世家大族的势力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李家的皇权。

但世家大族的根基根深蒂固,几乎与大唐朝野血脉相连。要是直接采取简单手段打压世家大族,必然要引起反弹甚至是动乱,所以,只能采取制衡之术,扶植另一系人马来牵制和分化世家大族的势力。

相比于世家大族出身的士子,寒门士子更加会对皇帝忠诚不二,因为他们没有靠山,没有家族的大树可以乘凉,只有皇帝才能给予他们荣华富贵。皇帝,是寒门士子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靠山。这一点,李隆基想的非常明白----只有那些寒门士子,才能真正为自己所用,将来成长为一心一意为皇帝冲锋陷阵的主力军。

当然,凭借李隆基的狂妄和自信,他也并不认为当前的世家大族会有不臣之心。而擅长运用制衡之术,不过是作为皇帝的一种本能。皇帝是干什么的?说白了就是在平衡权力之中树立自己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威。

李林甫笑了笑,“皇上,臣以为,张相所言极是,岂能为了一人而开制举?倘若这个口子一开,朝廷的威信何在?科举的公信何在?”

李隆基心里有些恼火,这些臣子的心思他如何不清楚。他压着火气,淡淡道,“朕何时说过要为萧睿一人而开制举了?不管是何人,只要是落榜士子,都可以报名参加,由朕来亲自考校----罢了,此事就这么定了,李林甫,你是礼部尚书,这事儿就交给你来负责。记住,所有的士子报名都需要交一份自荐的文章,可自行命题,完了,由礼部统一收归,交到朕这里来,由朕亲自阅卷。”

李林甫叹息一声,他知道这事李隆基早就拿定了主意,既然不可阻挡便不能阻拦,他躬身下去,“臣遵旨。”

“皇上,这如何使得?制举一开,报名的士子何止成百上千?这海量的文章,由陛下亲自审阅,岂不是要累坏了龙体?臣以为……”到这个份上,张九龄也没有办法再进言,毕竟皇帝开制举只要不是为一人而徇私,他们便无话可说。

李隆基哈哈一笑,“朕自有主张,尔等不必多言。朕要为朝廷选拔人才,就算是辛苦一些也是理所应当。也罢,张九龄,由你协助李林甫署理此事吧,记住朕的话,凡是报名者皆要纳入,不可漏过一人,明白了吗?”

张九龄和李林甫齐声躬身,“臣等遵旨。”

“去吧,朕累了,朕要歇一会。”李隆基顺手将案几上早已封好的圣旨递给了李林甫,“传朕的旨意,自即日起,重开制举,凡大唐士子,不论出身,不分门楣,只要有才学者,皆可参考。”

一众臣子分成两列,落寞地行进在幽长的宫道上。这情景看上去多少有些诡异,一列5人,以张九龄为首,而这一列,却只有一人,只有李林甫。张九龄等人不屑地扫了李林甫一眼,相互寒暄着行进着,而李林甫却旁若无人地大步前进,眼中更是闪出了一丝嘲讽的光芒。

李林甫在朝中虽并不孤单,但毕竟他登堂拜相的时日尚短,他所配置的亲信级别都较低,目前是没有资格进入皇帝的御书房议事的,但李林甫却有着无比强烈的信心,他相信,在并不遥远的将来,左侧那一列食古不化的大臣身影就将永远从大唐的朝堂上退出。

天色渐渐阴沉下来,一朵朵乌云缓缓飞来,遮住了三千大唐宫阙的上空。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轰隆隆!一声声闷雷响起,一道耀眼的闪电劈开厚厚的阴霾,倾泻而下,掠过大唐宫阙的层层飞檐,恰恰落在东宫的上空,绚烂而诡异地绽放。

无与伦比的压抑感和阴沉感冲击着大唐重臣们的心头,张九龄抬起老眼昏花的头颅,叹息了一声,“诸位,暴风雨要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