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改变“历史”(上)(1 / 2)
使团结束了环球访问,南京,与之同行的还有墨西哥总统卡朗萨。
在过去的一年里,墨西哥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14年的墨战争让墨西哥各支起义军损失惨重,不过比利亚的北方师、工人组成的“红色兵团”依然还拥有一些实力,特别是比利亚在农民中的号召力让卡朗萨不敢轻易对他动手。在美军撤出后,许正阳给卡朗萨献上了反间计。卡朗萨先与最大的工人组织“工人之家”达成协议,恢复被前总统韦尔塔破坏的工人组织,承认工会组织的合法性,许诺采取一切措施切实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误入圈套的“工人之家”与旗下的“红色兵团”配合政府军展开了对农民军的围剿,干出了亲痛仇快的蠢事。北方师经过与美军一战后只剩3多人,而且比利亚安置在北方的妻儿全部被美军杀害(也有人说是卡朗萨秘密暗杀),沉浸在悲伤中的农民领袖指挥上频频出错。不到三个月,农民军便被消灭,比利亚在十几个亲随的保护下逃到美墨边境藏匿起来,并开始频频洗劫美国边境的村镇泄愤。击败农民武装之后,卡朗萨又转而对付工人。1915年|下令解散工人武装的“红色兵团”,取缔“工人之家”,逮捕工人领袖。5月,卡朗萨签署特别>的工人处以:|才知道中了反间之计。不过此时整个墨西哥政府军已经扩充40万。占领了全国所有省份。卡朗萨成为了墨西哥真正的主人后,第一件事便是来到中国“觐见”自己的主子。
这趟出访南京,卡朗萨可谓不虚此行。他不仅从中国手中得到了一笔谊”,签订了《德墨协定》。这个秘密协议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上著名臭名昭彰的齐默尔曼密电惊人的相似:如果德国同美国发生战争,墨西哥将参加德国一方对美作战,作为回报,墨西哥将得到“慷慨的财政援助”,并恢复“在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的失地。”对于收复失地卡朗萨不感兴趣,打动他的主要原因是德国人那笔财政援助实在太过慷慨。
得到了墨西哥的承诺后。德皇威廉对于在印度洋展开无限制潜艇战更加期待。在他的督促下,原本准备运往欧洲的35艘潜艇零件全部被运往南通,数千名工人日夜不停地开始组装,而且德国还增购了5“海狼3C型”远洋潜艇。由于德国的现金已经不足,这批款项全部用中国的债券折价抵充。另外,潜艇水兵压根不用从德国招募,这些年中德之间的技术合作频繁,开战之前逗留在中国的德国技术人员和德国移民总数达到上万人。施佩在中国、东南亚共招募了一千德国男性公民,并把他们送进中国设在马尼拉的秘密潜艇培训基地接受训练。
在德国秘密准备着开辟第二战场的期间,欧洲的战争还在继续……
协约国方面由于没有名副其实的最高统帅部。也没有协调一致的大战略,因此英法两国在这一年出现战略分歧。协约国陆军统帅霞飞刚刚取得马恩河会战地胜利。仍受进攻作战思想的影响,他在春天地时候断言:法军将在秋天打到莱茵河;主管协约国海军决策的丘吉尔等人主张“外围战略”,即运用英国的海上力量在欧洲翼侧开辟新战场。为了政治上的平衡,这两种战略在这一年都被付诸实施。
在霞飞的坚持下,英法联军从1月至10,在西线共计发动了大大小小的进攻,然而协约国累计伤亡157.1.2人的代价。2月,“外围战略”在丘吉尔的要求下得以实现,联军在达达尼尔海峡开辟侧翼战场。50多万联军士兵连续进攻九个月,用25.2人阵亡的代价证明了丘吉尔的战略错误,而土耳其军队也有超过20万人地伤亡。协约国另一个重要成员俄罗斯的情况也非常糟糕,由于物资的缺乏。他们几乎整个夏天都在吃败仗,到8丢失了250万士兵的性命和一半以上:_动了400里。
战争打到秋天。德国人在西线依然处于牢固的战略防御态势,从瑞士到大海一线的堑壕里部署了近200军队,面对着约达300地协约国士兵。各国参战兵力开始与日俱增,英国远征军从10个师扩大到37个师法国扩大到107个师;德军在西线的战斗序列达到100师。在这一年的战争中,毒气部队、飞艇、飞机、潜艇陆续被编入各国战斗序列,特别是飞机成为了引人注目的焦点。
至1915年8,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军用飞机总数从一年前的增加到100。在地面战场相持不下无法突破的时候,这些“飞行器”担负了侦查照相、空中校射的重要任务,成为各国指挥官的眼睛。为了打瞎对方的眼睛,空战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而各种专门用于空中格斗的飞机也应运而生。德国在战争早期宁愿相信飞艇也不愿发展飞机,导致空军在数量、技术上落后于对手,但凭借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到便迎头赶上。10,德国空军引进了一种“福克式”单翼飞机,机头装有一挺机枪可通过螺旋桨射击,此后1年多这种飞机成为欧洲上空的主宰。另外,专门用于远距离轰炸的重型飞机相继登场,例如俄国的“伊里亚”式(载弹量800斤,连续飞行5小时),德国的“哥塔G”(载弹量600斤)。英国地“汉德利.
00斤以上)。这些飞机、飞艇的延伸到各国陆军后方:1月和5月德国齐柏林式飞艇两次轰炸大量平民伤亡;3英国皇家飞行团轰炸了德军铁路线,上千德国人丧生;5巴黎遭到德国轰炸机的袭击,数百栋房屋变成废墟,上万人无家可归。欧洲的年轻人月复一月、一批又一批地在无谓的恐怖中丧生,除了使得各国构筑堑壕体系的技术日益成熟之外,唯一的作用就是验证了各种战略思想学派的荒谬,他们死去的消息甚至还不如一些新式武器引人注目……
与协约国噩耗连连相比,同盟国在军事上的好运达到顶点:它们地军队侵占了比利时、法国北部、波兰,以及俄国人口最稠密、工业最发达的两个省份;协约国对达达尼尔海峡的远征以惨败告终;意大4份加入协约国。但是这个“叛徒“对奥地利的多次进攻也无多大结果;保加利亚秋天的时候参战了,并连同德奥军队联手占领塞尔维亚全境,然后瓜分了塞尔维亚北部领土。尽管同盟国取得了这些胜利,可它们仍没有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且情况正向他们不利的方向发展……
德国人这一年取得的最大战果是在东线,而俄国人的失败主要原因是达达尼尔海峡被封锁造成的物资匮乏。夏天之前,现役地大约俄军士兵有三分之一左右没有步枪,一半的人没有军鞋,甚至还有赤足战斗地俄军士兵。弹药也极度匮乏,每个士兵平均只有5子弹。每门火炮每天的消耗量限于大4炮弹。轻武器分别从许多国家进口,规格五花八门。英国驻俄大使在日记中写到:“俄军的补给系统陷于紊乱。**和自由放任像白蚁一样钻进了这部笨重的军事机器的心脏……1915年是俄国在大战中最糟糕的一年。”这一切,随着中国的介入而全改变。
1915年夏天,俄国有270万士兵几乎处于“战争裸奔状态”——不仅没有武器装备,连军装、军鞋都没有——这一数字几乎是整个西线英法联军的总和,武装他们需要的物资数量大得让人咂舌。另一方面,需要的物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虽然战争中需求量最大地是军火,但象粮食、被服等物资的消耗量也相当惊人,特别是进入阵地相持后,数百万士兵在那些纵横交错的堑壕里对峙,他们每天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各种各样地物资供给。一百万士兵的生活消耗量不亚于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据统计,香烟、刮胡刀、牙刷、牙膏、各种酒、铁钉、罐头、手纸、袜子、打火机等等日用品都是“堑壕生活中”最稀缺地物品,而香烟的消耗数量甚至还超过子弹(一战四年使得世界烟民数量增加了三倍以上)。自从中英达成协议之后,中国几乎所有的仓库都被搬空。每家工厂日以继夜的加班生产依然满足不了俄国人的需求。在极度膨胀的需求刺激下,中国各个行业开始出现井喷式的发展,新工厂拔地而起。运输、铁路公司等服务业公司如雨后春笋。
11月,当中华帝国银行的保险库被黄金以及各种各样的后,俄**队的状况终于有所改善:数十万俄军士兵用上了中国步枪,200俄军穿上了中国生产的冬装,弹药、粮食、被服等等物资更是以万吨、十万吨计的运到欧洲东线战场,使得600俄军不再担心冬天会被冻死在雪地里。
这个时候,中国武器在西线也开始大放异彩,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堑壕克星”迫击炮和短步枪。中国在战前曾经向英、法、德三国各赠送了10门60口径的迫击炮和300发炮弹,但是没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些“奇怪的火炮”被闲置在各国仓库里,甚至压到了箱底。战争爆发后,各国的物资都被完全而充分的运用到了战争之中,这10门火怪”,但好歹是“武器”,于是也被拉到了战场上,炮兵们参照说明书学会了使用。由于此刻的西线遍地是堑壕。因此双方都难以用一般火炮和机枪杀伤敌军,然而这些“奇怪的火炮”却发挥了奇效,它们发射的炮弹竟然能够以“不可思议”地角度落入地方堑壕,并有效的杀伤堑壕里的敌军。随即,中国出口的物品中,迫击炮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短步枪在堑壕战中的优势,早在巴尔干战争中就得到了证明。虽然英法依然不愿意大批订购中**火,但随着西线演变成阵地战,技术成熟、性能优良的中国“轩辕式”短步枪还是得到了各国前线士兵的青睐。(现代迫击炮是日俄战争中发明的,在此之前的高仰角火炮都称为雷击炮。由于本书没打日俄战争,所以迫击炮此刻还未出现。)
入冬之前,中国地介入终于开始改变这场战争原来的“历史”轨迹——得到充足弹药给养补充的俄国西北方面军发动了“深秋攻势”。为了这场战役能够取胜,原西南方面军司令、在对奥匈帝国的战斗中取得辉煌战绩的伊万诺夫陆军上将被任命为西北方面军司令,并从高加索地区抽调了两个集团军编入西北方面军。伊万诺夫是那种坚信“刺刀胜于子弹”的传统的俄国将领,而且打仗从不使用被他称为“无耻诡计”的迂回、偷袭等战术,于是他将这场战役的主攻方向选在有十多万德军驻守的重镇布列斯特,因为这里是通往华沙地重要通道,也是俄国夺回夏天失去的工业基地最近地道路。
10月15日,俄国第一集团军首先发经适应了与一群“拿着木棍的农夫”作战。有些没有到过西线战场的德国新兵甚至还以为自己的国家面对的都是这样的敌人。当从中国进口的数百门火炮疯狂开火的时候,
士兵用自己手里那些性能优良的中国步枪不断射击地从指挥官到士兵都措手不及。一周后,俄军夺回了布列斯特城,取得了1915年的第一场胜利。随后,俄军开始向西挺进,伊万诺夫甚至扬言天的时候夺回华沙。然而,随后的战斗中,俄军暴露了另一个致命缺陷——陈旧而无能地指挥体系。
俄**队数量诚然惊人,可惜却是弊端丛生。军队上层食古不化,他们无视科技的进步给军事领域带来的巨大变化,仍然死抱住过去那一套陈腐过时地理论不放。甚至大部分基层军官也如伊万诺夫一样坚信“刺刀胜过子弹”。战争爆发后,沙皇尼古拉挑选他的叔叔尼古拉大公担任总司令。这位患有神经衰弱的大公显然不能胜任这一职务,当时一个总参谋部的将军说道:“他是一个完全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人,每当接到皇帝的命令。他总要花很长时间喊叫一通,因为他不知道怎样对待他的新任务。”在夏天,战争对俄国极为不利的时候。沙皇决定解除尼古拉大公的职务,亲自掌握军事指挥权。他甚至比他的叔叔更不胜任这项工作,不仅在军事上毫无概念,而且还喜欢指手画脚,使得他在总司令部中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物。
俄军攻下布列斯特之后开始乘胜追击,然而由于这场战役实在尼古拉的坚持下仓促发动的,后勤补给跟不上、各兵团推进速度不协调、最要命的是两个从高加索抽调来的集团军根本不服伊万诺夫的命令,在他们与兄弟部队之间出现了数十公里的缺口。德军随即展开反击,德第八、九集团军在后撤的时候突然掉头,狠狠插入俄军的缝隙中,将俄军分割成几个部分,随后双方在布列斯特方圆数十公里展开激战。
一个月后,俄军抛弃了两个被包围的集团军,溃败至夏天构筑的战线,而德国人则重新夺回布列斯特。这场“深秋战役”俄军伤亡人、被俘万人,德军也有9万的伤亡。由于冬季到来,加上双方都已经到达极限没有余力进攻,于是东线也开始陷入僵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