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波澜(2 / 2)

加入书签

马歇尔缓缓点头道:“苏联和美国就像两只铁钳一东一西钳着阿拉斯加,你们说,当这只钳子其中一边已经没有了,这个钳子还是钳子吗,这只钳子还能威胁到阿拉斯加吗?而且你们想过没有,我们美国因地理位置关系,相比苏联四面皆敌的环境要好上一些,不管是欧洲还是亚洲的战争都很难威胁到我们美国本土,所以我们在每一次战争中都能先旁观,甚至通过这些战争积累经济实力,到最后关头才去参与胜利果实的瓜分。但是若战争直接发生在美洲呢?谁可以帮助我们?不管是哪个国家来帮助我们,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是障碍。以前阿拉斯加不存在,美洲几乎没有可以直接威胁到我们本土的力量,但从阿拉斯加崛起,我们美国最安稳的地理环境事实就不复存在了。而阿拉斯加解决苏联后,数百万血战之师有没有可能把我们当成下一步目标?我不相信阿拉斯加解决苏联后就会安份下来。”

马歇尔停顿了片刻,郑重的道:“阿拉斯加与美国一直互相牵制,这是由于我们双方的总体实力相差不大,谁也奈何不了谁,但是当这种实力对比拉大了呢?阿拉斯加难道不会趁此机会将美国这个威胁也给清除呢?”

罗斯福和赫尔闻言都是悚然一惊,好半晌,赫尔道:“我明白了,乔治,你的意思其实很简单,苏联覆灭并不符合我们美国的利益,相比之下,苏联与阿拉斯加的矛盾更大,只要苏联存在,这个矛盾就永远也解不开,阿拉斯加的jīng力会更集中在他们的西部。而只要阿拉斯加不能将全幅jīng力集中在我们美国,我们美国就仍然能确保比较安稳的环境,蓄积实力,等待越超阿拉斯加的机会。但若苏联不存在了,阿拉斯加周边再无大国可以直接威胁他们了,我们美国成为他们的眼中钉中刺就是必然的,美国将再没有安稳的日子可以过。”

“其实我们美国一直都是阿拉斯加人眼中钉,这是双向的,就像我们美国一直视阿拉斯加为眼中钉是一个道理。只是以前我们的军事实力虽差于他们一点,但经济实力还要强于他们,所以两国能互相牵制,但自经济危险发生后,我们在经济实力上也落后于他们了,我们的处境就已经有了危险。正是苏联的存在,正是阿苏之间不可化解的矛盾,使得阿拉斯加一直以来以苏联为头号目标,集中了大部分jīng力放在苏联人身上,我们美国和阿拉斯加才能相安十数年无事,乔治说的不错,苏联不能覆灭,不但不能覆灭,还要变得强大,越强大越好,他们越强大,我们就越安全,不管如何,相比阿拉斯加,苏联再强大也很难威胁到我们美国本土。”罗斯福道。

马歇尔马上点头:“阿拉斯加是我们的直接邻国,他们越强大,我们就越危险,而苏联是欧洲国家,就算收复整个西伯利亚,整个远东,变得再强大,至少我们的本土,他们很难威胁的到。”

罗斯福这时沉片刻后笑道:“这样说来,我们似乎要与苏联结盟才好,一个与我们jiā好的苏联存在,既能与我们共同钳制阿拉斯加和中国,还能透过他们让我们在欧洲特别是中东欧洲施加更大的影响力。”

这时赫尔也颇为认同的点了点头:“而且以苏联现在的处境,他们会极度需求外来支援,不管是政治上、经济上都需要,一个两亿人的市场,我想我们美国各大财团没有不动心的吧,我们不难取得支持,虽然苏联的意识形态与我们这样的民主国家大为不同,但只要有钱赚,我想国内没有人会反对。”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就算我们想支持苏联,想提供经济援助,我们也很难将援助送到苏联,他们有三面已经全部处于海约五国的包围之下,唯一留下的东面,要通过德意的地盘经欧洲大陆的jiā通线输送,就算他们同意,就算英法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路途遥远,要几经转运,效率也很低,本来一个摩尔曼斯克也行,但却要经过大西洋和挪威海,那里现在几乎已经变成阿拉斯加半个地盘,他们不会允许我们对苏联进行明目张胆的援助,这样做的后果将会很严重,将直接把我们美国拉上战车,但现在的美国并没有作好战争的准备。”马歇尔叹了一口气道。

罗斯福和赫尔闻言也不禁沉默,这是最现实的问题,如果直接对苏联提供帮助,就是自动放弃中立地位,这跟直接向阿拉斯加宣战没有区别,但现在的美国有这样的战争准备吗?没有,如果美国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加入阿苏之间的战争,结果很可能就是提前把美国本土拉入战火当中,如果是那样,他们就不会得到国内民众,得到各大财团的支持。

而且他们也没有把握与苏联联手就能抗衡现在士气正盛,拥有数百万血战之师的阿拉斯加。说起来,美国军队比苏联军队好不了多少,唯一要好的也许就是装备,若说军队素质,美国军队自一战后已经二十余年未打过仗,能比苏军好上多少?只怕比苏军还不如呢。

何况美国军队数量现在也远不能阿拉斯加相比,全国陆军不过一百万余人,这还是因为阿拉斯加的存在以及近几年全世界战争频发,局势不稳的原因,使得他们不得不保留了这么多的军队,但一百多万人与阿拉斯加相比实在太少了,若要征召新兵,以美国的人口和经济实力自然不难武装起数百万大军,但数量上来了没有用,阿拉斯加军队不但有数量,其质量现在也绝对远强于现在的美国军队。

阿拉斯加大军虽然大部分放在了对苏战场,但他们也从来没有放松对美国的监视,在美洲领土上,阿军还有第七、第十两大主力集团军,还有六七个特设集团军,几近八十万人,更重要的是,对苏战争当中,阿拉斯加空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若阿美发生战争,这些空军大可以调动一部分回美洲,至于海军就更不用说了,对苏战争,阿拉斯加除地中海舰队和北大西洋舰队后,基本上都不需要动用,若阿美发生战争,可想而知,这支庞大的海军将可以全部放在对美战争当中。

自太平洋海战后,美国忍气吞声,大力重建海军,现在的美国海军早已经恢复无气,只是恢复元气是一回事,美国海军数量也许不低于阿军了,但论质量,就算是美国人自己也没有信心,战列舰等不说,光是航母,阿拉斯加是目前全球无人超越的,而且最近阿拉斯加不下十几艘新航母陆续服役,而美国呢,航母数量现在也有十数艘,但其质量最多与阿拉斯加的费城级相等,就算超过也有限,与阿拉斯加的新航母相比,罗斯福也相信肯定还有一定差距。

现在直接与阿拉斯加对抗绝不划算,这是罗斯福和赫尔得出的结论,这时候加入只会自讨苦吃。

“我们刚才不是说了吗,只要确保苏联的存在就符合我们的利益,至于让他们重新强大起来,这大可放到以后来做,如果只是这样,我们还有一个办法。”马歇尔马上说道。

“调停,让阿苏双方停战,停战后,他们不再是jiā战国了,我们与苏联不管进行何种接触,也不算是违背中立立场了。”赫尔反应过来道。

马歇尔点了点头:“是的,调停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是这可能会有相当难度,以阿中联军为首的海约国占据如此大的优势,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接受调停吗?苏联是快山穷水尽了,也许会很乐意接受我们调停,但阿拉斯加还有足够的能力继续打下去。想要他们接受调停,只有两个结果,一个就是被他们无视,另一个就是我们美国势必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个代价之大可能会难以想像。那么是否符合我们的利益就难说了。”

罗斯福闻言,不由狠狠的按了按额头,半晌才道:“不管如何,只有试一试才知道。”

赫尔也道:“是的,苏联的存在对我们意义重大,成于不成,试过才知,若阿拉斯加人真的不接受,我们再考虑其他办法就是。”

罗斯福点了点头,看了赫尔一眼道:“那么,科德尔,这件事情就由你亲自主持吧,必要时,我可以亲自前往费城和莫斯科协调。哦,对了,我想现在英法德等国也不会乐意看到阿拉斯加一面倒的击败苏联吧,也许他们现在会对我们的调停计划感兴趣呢。如果有更多的国家对阿拉斯加施加压力,成功的希望将要大得多。”

赫尔点了点头头,罗斯福又看向马歇尔道:“不管阿苏战争的调停成或不成,阿拉斯加人的强大,以及欧洲西线战事的爆发,我们美国都应该意识到,这个世界再也不太平了,我们美国不可能一直孤立在国际社会之外,我们美国也很难保证一直处于和平状态当中,我打算向国会提出新的军事预算,进行一定程度的军事扩张,最起码这么大一个美国,只有一百多万陆军是绝不能确保我们美国的国防安全的。”

马歇尔颇为欣喜的道:“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总统!”

“那好,就由你牵头,会合海军陆战队、空军、海军立即组织编制预算草案和相关报告,我希望可以尽快看到草案,我们事实上已经落后了,必须争取时间,尽快将新的军事预案提jiā国会通过。”

在叶枫的办公室隔壁会议室里,应召而来的在费城的最高统帅部成员正围坐一起,商讨着东线战争的最新局势。

“伊尔吉兹一战定乾坤,我们联军已经占据了这场战争的绝对优势,接下来,只要解决叶卡捷琳堡和下塔吉尔,就能彻底的关闭乌拉尔大且我军占领了奥伦堡和西哈萨克,事实已经踏足欧洲,就像这些报纸上所分析的那样,再打下去,我们的优势只会越来越大,而苏联人会越来越弱,这已经不是人口数量所能决定的了,就算苏联人再如何动员征召新兵,他们的经济实力决定了他们的装备后勤补给能力会越来越差,他们的兵员素质也会越来越差。”蒋百里手里还扬了扬最新的报纸说道。

“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假如我们立即发动第二阶段的战役也能确保成功了?”杨国平连忙问道。

杨国平不是军事专家,他只是外jiā部长,但他做为最高统帅部成员,当然知道全盘计划的,第二阶段计划是有,但是否实行,当初可是说了要视乎战局发展决定的,特别是国际环境将会直接决定第二阶段是否实行,什么时候实行。

毕竟再打过乌拉尔,就是欧洲大陆,而那里也不是乌拉尔以东可比了,那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jiā通四通八达,气候和环境都要好上一些,可以想像进入这里作战,不可能再像在此前的战斗中那样轻松了。他们可能步步受阻,一城一地的争夺可能成为主流。战争将会无比艰难,以阿军实力,虽然并非没有能力再打下去,但这种情况下,必须保证不会遭到外来阻力,否则阿拉斯加就可能深陷泥潭不能自拔,遭受巨大损失。

不过现在五国联军优势如此大,似乎立即启动第二阶段计划,趁热打铁,给苏联人更大压力是可行的。

“我认为立即启动第二阶段计划是可以的,目前苏军正在向伏尔加调兵,但大部分还是调动途中,现在为止,伏尔加还只有四五十万军队,且部分是新兵,而我第四方面军已经推进到伏尔加河东岸一百余公里处,立即发动伏尔加河攻势,同时让梁忠诚的阿、土、保联军发动高加索攻势,大有机会一举奠定整个高加索和伏尔加的胜利态势。就算不能取得大规模胜利,这里开战,也必然导致苏军调动更多的军队到伏尔加和高加索,这将大大削弱苏军继续向叶卡捷琳堡和下塔吉尔及西北芬兰战场增援新兵的力量。有利于我们发动叶卡捷琳堡和下塔吉尔攻坚战。”即便是国防部长蒋百里此时都已经心动,赞同立即启动第二阶段计划了。

“甚至我们还可以在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奥伦堡等地区让第三方面军全面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西坡,这也必将导致苏军顾此失彼,为我们创造更多的胜机。”总参谋长弗莱彻也微笑着道,比蒋百里还jī进。

叶枫却不由皱了皱眉,轻轻的敲击了一下会议桌,给大家泼了一盆大冷水:“我想你们不会忘了,乌拉尔还有一百多万苏军,中亚也有近百万苏军吧,他们还没有束手就擒,他们还拥有着不错的战力,算起来,虽然我们包围了他们,但同时,他们也成为了我们内部的两个大毒瘤。毒瘤潜藏内部不割除,是有可能致命的。”

随着连战连胜,比预期似乎还要顺利一些,包括前线将领,包括最高统帅部成员在内,都有不少人开始有些志得意满了,骄傲的情绪正在滋生,不少人都期待着最高统帅部立即启动第二阶段计划,似乎大有乘胜追击,立即攻打苏联,苏联就必然就此崩溃的意思。

但叶枫知道阿军越打得顺,优势越大,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可能越大,特别是伊尔吉兹大战带来的巨大胜果,彻底改变了阿苏大战的实力对比,这种情况下,阿拉斯加随时可能覆灭苏联,直接威胁到欧洲,叶枫不相信德英法美等国还会坐视下去。所以在未能彻底完成第一阶段战役,未能彻底的稳定新占领区的局势,未彻底消灭乌拉尔以东所有苏联军队之前,他是不会同意启动第二阶段计划的。

正兴致勃勃的蒋百里和弗莱彻等人犹如兜头被浇了个透心凉,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也意识到了他们似乎太过乐观了。不管这两百多万苏军如何的处境艰难,毕竟也是一两百万人,不是一两百人,在没有彻底解决这两颗毒瘤前就把大军放到欧洲大陆去,势必减轻对这两颗毒瘤的压力,真要出现意外,的确可能致命。毕竟联军数量也是有限的,而苏联欧洲地区是人口最密集,城镇最多的地区,战争潜力与乌拉尔以东不可同日而语,想要在这里顺利展开攻势,投入的兵力绝不能少。他们要对付的可能不止军队,可能还会出现大量的民兵。一个国家面临灭亡时,是可能爆发出惊人潜能的。想要扑灭这股力量,就必须有绝对的优势,否则出现意外并非没有可能。

历来灭一军容易,亡一国则难。特别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巨大又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

“不管如何,首先我们要完成叶卡捷琳堡和下塔吉尔的攻坚战,彻底的锁死乌拉尔大然后集中全力把隔离的乌拉尔苏军和中亚苏军解决掉。只有那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集中jīng力来决定是否发动第二阶段的战役。否则现在就贸然发动,那乌拉尔苏军和中亚苏军就会反过变成牵制我们jīng力的毒瘤。可能让我们从内部开始肿烂。”叶枫郑重的道。

接着语气极为严厉的道:“前线将士目光有所局限,在连番大胜刺jī下,滋生骄狂情绪还算正常,但我不希望我们最高统帅部成员也因此失去最基本的判断力,你们都是站在全局看问题的,你们应该看到比别人更多的东西,苏联欧洲地区有那么容易打吗?是,我也相信,以苏联现在的实力,若我们集中全力,是有可能彻底击败他们的,但问题是我们内部有两颗毒瘤存在,外部环境还不知道会否有变化,这个时候,我们有可能集中全力吗?不,我们不但集中不了全部jīng力,反而会让我们分心,可能在两个战线上都会因此遭遇意想不到的重大失败,如果是那样,我们势必葬送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大好局面。”

蒋百里双手紧握,脸è微红的点了点头:“对不起,总统,我们要检讨,这段时间,我们的确有些得意忘形了,不说叶卡捷琳堡和下塔吉尔还在苏联手里,乌拉尔大还没有彻底关闭,就算已经关闭了,乌拉尔被包围的百万苏军,中亚的百万苏军也仍然是两股强大的力量,千里之堤溃于蚁而这两股力量其实就是我们这千里之堤上的蚁一日不清除,我们这这千里大堤都有可能因此崩溃。”

弗莱彻等和路远成等人也都脸上微红,纷纷检讨。

叶枫这才拍了拍桌子道:“,你们此前会有那种想法,我想跟前线将士不断请命有关,听得多了,自然会受到影响。现在你们明白就行,我相信你们头脑应该清醒过来了,检讨就不必了,反而费时间,有时间,大家还是想一想怎么样最快最好的完成第一阶段的计划吧。”

蒋百里等人连忙点头,正要说话,会议室的大被敲开,沈秀夫走进来,递了一份文件给叶枫。一时间把蒋百里等人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

这种重要会议进行之时,如非特别重大的事情,是不会如此着急打断的。

叶枫接过文件看了一眼,眉头就皱了起来,然后对着蒋百里等人扬了扬手里的文件沉声道:“你们看,bō澜横生了,我们大胜不止,终于有人坐不住了,这是一份从华盛顿传来的电报,美国想要出手调停!而苏联已经表示愿意接受美国调停与我们停战,现在美国在等待我们的意见。”A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