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 绝处逢生 第22章 绝境不绝(2 / 2)
“不。元帅。没有人能够预料未来将要发生什么。战争便是如此!”看着离冰雪覆盖地海岸线越来越近。林格依然认真地挺着胸膛。眼中闪烁着一些外人难以读透地东西。他突然仰起头。看着已经渐渐黑沉下来地天幕。后面地口气像是在鼓励自己:“我们不会就此失去希望地!绝不会!”
张海诺微微一颤。这并不是自己第一次遭遇挫折。却可能是自己最为消沉地一次。难道胜仗打多了人承受失败地能力反而减弱了?
不!张海诺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做个胜不骄、败不馁地人。永远不被任何人打倒!
这些积极地思想洗刷了脑海中地失落。沉重地心情也因此转好了一些。至于责任什么地。那也是后面地事情。张海诺远眺前方。“没错。就算失去了提尔皮茨号、失去了北方舰队。我们也不会就此失去希望地!毕竟。我们已经控制了地中海。并且掌握着苏联战争地主动权。帝国地胜利目标其实并不遥远!”
林格把目光放低到水平位置。然后和张海诺相视一望。那双原本因为情绪过激而充血地眼睛中流露出了虽然微弱但至少存在地希望。
的确,在德国海军的努力下,地中海的形势已经得到了扭转,进而对北非战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燃料、弹药和兵员供给都得到保证的情况下,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正在意军的配合下猛攻开罗,将英军赶过苏伊士运河看起来只是时间问题了。由于地面战事的失利,英国海军不但放弃了地中海航线,原本以亚历山大港为基地活动的舰艇也陆续撤离,地中海的大部分海区都已经落入德意舰艇的控制之中,就连“戈本大叔”也敢于在大白天前往埃及近海活动。
整个连锁效应的下一环便是看似蛮荒却不平静的海湾地区,从194年上半年开始,英国就在这一地区采取积极的攻势,春天刚刚降临时,英军轻而易举的收拾了亲德的伊拉克政权,而在德军入侵苏联后的第三个月,也即是19411年的8月,英国政府又联合苏联向具有明显亲德倾向的伊朗进军,其中英军出动海陆空军余人,苏军出兵5千。两大军事强国派出的部队数量虽然不多,但装备精良且空中优势明显。
仅一个月的功夫,两军就在伊朗的土地上会师了,并向伊朗国王及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出所有在伊德国人,同时关闭德国及其盟国的大使馆。这时的伊朗国王名为礼萨汗,是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代国王,他从白丁平步青云直到建立王朝之路上并没有少得英国政府的支持,但在夺取政权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旨在民族**和自主自强的改革措施,却又反过来损害到了英国政府和大财阀、大企业在伊朗的利益。英国政府自然不会对此坐视不理,军事上的威胁和经济上的制裁是他们最惯用的手段。伊朗国王不得不对外寻求支持,而这与上一场战争之前的土耳其颇为相似——谋求军事崛起的德国很快抓住了这个有助于扩张国际势力的机会,双方一拍即合,德国出资、出人、出装备帮助伊朗政府发展经济和军事,伊朗政府则为德国侨民和军事人员的活动提供便利,并在政治上积极向德国倾斜。
就在英军和苏军联手向德黑兰挺进、礼萨汗几乎准备逃亡国外的时候,德意军队发动了马耳他战役,而德意军队的北非攻势在后勤补给加强后也进展顺利,德军的坦克不久便绕过防御坚固的亚历山大港进抵开罗城下。后方岌岌可危,先前与苏军一道侵入伊朗的英军部队不出意外的被被调回埃及一线加强防御,而由于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苏联本土的战争形势愈发严峻,苏军亦在独木难支的情况下放弃了对伊朗首都的进攻。这一次,德军最高统帅部也吸取了之前痛失伊拉克的教训,竭尽全力从军事和政治上支持伊朗,只是伊朗两面为苏军和英法军队控制区包围,海上通道也远在阿拉伯海,仅西北部有部分国土与中立的土耳其接壤。在诱使土耳其政府出让“戈本大叔”之后,德国政府继续引诱这个古老而又不失雄心的国家偏向轴心国一方,尽管土耳其政府继续恪守所谓的中立,只允许德国人借用他们的铁路向伊朗运送粮食、纺织品一类的非战略物资,但德军还是想方设法从中夹带武器弹药,并向伊朗增派的军事教员和技术人员。
咚……
一个沉闷的声音从舰底传来,庞大的战舰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震动。没有人惊慌,没有人失措,片刻之后,一名站在舰舷位置的军官便在查看了舷侧情况后大声喊道:“水深约11米,我们搁浅了!”
船只搁浅本不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这时候,“提尔皮茨”号上有200个发自内心的声音:“感谢上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