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俘虏空军(1 / 2)
四架云鹰侦察机率先起飞,如果不是卡尔?莫罗斯知道澳大利亚不可能会远离岸边的话,他早就派出去了。
云鹰侦察机是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侦察机,没有之一,超长滞空时间,超过10马赫的最大航速,最高可达45000米的超高空巡航,足以保证其拥有无可匹敌的战场生存能力。
没有战斗机能够攻击它,并且世界上仅有二三种导弹对其构成威胁,但绝对不会包括澳大利亚。哪怕他和米国的关系再好,米国也不可能将其秘密研制且装备时间不长,数量稀少的超10倍音速导弹出口给澳大利亚。
一位优秀的前线指挥官,自然要对自己手中的武器性能有着充分的了解,而且卡尔?莫罗斯和高锦贤的指挥,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风格。
尽管第二航母编队的航速并没有下降,依旧是以25节的速度在前行,但当第一架云鹰侦察机起飞的时候,澳大利亚空军、海军各军种便第一时间获得了这一情报,同时他们也深深的认为这是对方既然进攻的前奏。
在临时征用的卡那封、黑德兰港机场上,一架架F-35战斗机开始在机场的跑道上冲向天空,战斗机内置的两个弹仓里,全部被其更换成了aIm-120c中距空空导弹,至于原本应该装备的2枚激光制导1000磅炸弹,那是第二阶段的任务,在没有击落或者说没有战胜那群空军霸主舰载机之前,澳大利亚空军没有一个人认为,他们有机会可以去袭击对方的水面舰艇,不是他们不想,而是真的没有机会。
当一条条情报汇聚到空军、海军指挥官手里的时候,他们知道自己的敌人这次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想要吃掉自己的诱饵,而是想要吞并自己的舰队,或者还要加上自己的空军。
这一疯狂的猜想。让所有人的澳大利亚前线指挥官们气的暴跳如雷,可他们除了确保正常的指挥外,对于第二航母编队那优异的作战能力,却是别无他法,不是他们不想而是无能为力,作为对手,他们自然比其他人更加了解第二航母编队的各艇能力。可以豪不夸张的说,第二航母编队的配置,与第一航母编队没有任何差别,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加的让他们忌惮,因为第二航母编队的身后,还跟着四艘运载着海军陆战队第二旅的武装动兵船。以及他们全套的装备。
不到三分钟,78架满载武器的空军霸主便从沙巴号航母上快速起飞,并在空中完成了编队后,迅速向东南空域飞了过去。
因为这个时间,双方的侦察机、预警机早已经相互接触都不知道几回了。但云鹰侦察机凭借着自己超高的速度、超高的飞行高度,死死的压着来自澳大利亚的两架波音737aec型预警机,同时紧随其后的四架空优电子战飞机。更是直接对这两架来自澳大利亚的预警机进行了强大的电磁干扰,虽然并没有一次性让其所有电子设备失灵,但要想达到预警的目的却也不太可能了。
在第一航母编队的空战当中,基本上没动用这四架空优电子战飞机,但在第二航母编队,在卡尔?莫罗斯的眼中,这才是与云鹰侦察机配合的逆天武器,至于空中霸主。那只是最后的保障罢了,如果能够凭借着四架空优电子战飞机便能够完成俘虏任务,那便没必要再让空中霸主去攻击了。
澳大利亚空军分东、东南两大机群,浩浩荡荡的“龟速”向空中霸主的机群飞来,试图拦截他们天生的敌人,尽管澳大利亚每一位飞行员其实都知道,自己上去也是送死。因为在新装的空中,无论是F-18还是F-35都没有谁能够成功的击落一架敌机,可他们却不得不跑出来保证自己的国家。
是的,在他们的眼中。第二航母编队确实是入侵者。尽管他们自己在私下里也承认,国家在新西兰问题上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可既然现在双方已经开战,他们便别无选择。
只是,就在双方的机群正在迅速接近之际,原本便被压制的已经没脾气的预警机,却突然接到了来自自己上空四架空优电子战飞机的警告。
“请你们立即表明态度,是继续为敌还是投降,你们有30秒的选择权,超过30秒后不预表明,我们将立即将你方击落,当然,你们也可以选择逃跑,只要你们认为能够逃得了。”
两架预警机上的人们全都惊呆了,他们实在没想到自己居然被威胁了,而且威胁他们的还是此前据说是无人驾驶的电子战飞机。他们可以确信这个警告信息的来源确实是自己头顶上的四架电子战飞机,自己的雷达、无线通讯、以及电子侦察等系统已经全部失灵了,现在他们除了用光学望远镜透过飞机玻璃窗看看外,确实什么都做不了,而且在对方超高的速度面前,自己也确实没办法逃得掉,可他们实在想不通对方的不是电子战飞机吗?难道还有物理攻击方式?
两架预警机的机长,第一时间便想与基地取得联系,可他们随即便想起来此时预警机上的无线通讯已经被干扰的彻底没办法用了,不要说与基地取得联系,哪怕是两架飞机相互取得联系都不太可能。
紧急与机舱内的众人商议过后,两架预警机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因为在他们的目视距离中,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前方已方战斗机群,已经与对方的空中霸主机群交火,已方尽管机炮、导弹所有能够用到的全都用上了,可他们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在有着强大的空优电子战飞机的这片空域里,已方空军的那些空空导弹全都成了无头苍蝇般,完全不可能锁定得了对方的空中霸主,也因此更别提能够用导弹击落对方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