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改进的必要(1 / 2)
翌日一大早,苏天成和孙承宗等人出发了,队伍再次壮大了。
孙承宗性子有些急,早就要求家人,做好了准备,到定兴县找到鹿善继之后,直接出发,前往南厩。留在高阳县的,是孙承宗的大儿子一家。
临行之前,孙承宗一再叮嘱大儿子,要安分守己,要好好守着这个家,要好好的培养孙家的子弟,大概他也知道,自己的年纪大了,这一次离开了家乡,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来,或许这一生,再也不能够回到高阳县了。
高阳县距离定兴县不到两百里地,两个县都属于保定府管辖,所以说,孙承宗陪着苏天成,到定兴县区,也不需要多长的时间。
队伍里面有家眷,是不可能走得很快的,按照要求,苏天成和孙承宗还要到厩去,拜见皇上之后,出发到江宁县,孙承宗接到了圣旨,是必须到厩去谢恩的。
不到两百里的距离,计划是三天的时间。
孙承宗年纪大了,骑马是不合适的,队伍里面,有着好几辆的马车。
可孙承宗不服老,坚持要骑马。
一天时间下来,苏天成发现,孙承宗的身体的确很好,虽然已经是七十一岁的高龄,可做事情雷厉风行,关键是饮食很好,还能够陪着喝酒。
骑马更是不在话下,虽然说不用纵马驰骋,但马背上的颠簸,还是非常消耗体力的。看看孙承宗的表现,根本不在乎。
保定府紧靠着山西。这里的生活习惯,与南方是有所不同的,表现在饮食习惯上面,区别很是明显,这里的主食是面食,包括煎饼、馒头等,面条不是很多,一般的百姓家里。吃不起面条。
一天多的时间下来,苏天成有些皱眉头,想不到这种饮食的习惯,几百年前就是这样了,当初在山西平阳府城,他坚持吃大米,因为穿越之前。自己是南方人,这样的饮食习惯,已经成为了条件反射,早餐吃面食是可以的,但中午晚上,顿顿都是面食。还是不适应。
对于保定府一带,包括山西的情况,苏天成都不是很熟悉。
当初穿越之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思考未来的道路。虽然也关心了一些地方上的情况,更多的时候。是从大的发展方向考虑的,没有过于的注重细节,所以说,对于北方的民风民俗,他并非了如指掌。
一路上,孙承宗不断的介绍情况,虽然是沿着官道前行的,但能够看到不少的情况。
沿路看见的情况,令苏天成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一带的灾荒,举国皆知,概因为这些地方的流民,走投无路之下,投靠了流寇造反,以求能够活命,山东一地,明军哗变,攻克登州,在朝廷中,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令朱由检不得不注重兵饷的问题。
这些情况,都是公开的,不过,在大家的印象里面,北直隶的情况还是不错的,毕竟是靠近厩的,至少是能够得到朝廷的特殊关照的。
但情况远不是这样。
保定府距离厩,不过三百里地左右,这点的距离,不算什么了,但一天多时间下来,苏天成看见的情况,可以用满目疮痍来形容了。
这不过是十月,秋收过去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按说家家户户都还有粮食的,青黄不接的时间,应该是在开年之后的春季,可是从高阳县到定兴县,沿途居然出现了流民。
不少的村庄,都能够看见断垣残壁,好像是遭受过劫掠,爆发过战争一样。
村里的情况也不好,很少能够看见所谓的士绅富户,大多是衣不蔽体的农民。
已经到了十月下旬,天气开始冷了,在北方的表现,更加的明显,苏天成一行,已经开始穿着棉衣了,但沿途看见的老百姓和脓,基本都还是破旧的单衣。
孙承宗介绍这些情况的时候,语气里面,显露出来了愤怒和无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