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共产主义思潮席卷 美利坚!(2 / 2)
这跟英国有关系,那就是在1858年,英国刚刚经历了一场经济危机,现在还没有缓过来。
于是乎,李梦杨这回,这个普及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大量穷人都可以买这本书了嘛,当然了,此时的美国人也是存在着大量的文盲的,那这个问题……
“工友们!我这个人,也不是会说什么大道理的!但是,现在的美国社会是个什么样子,你们都知道吗?我们工人每个月,幸幸苦苦的能拿到几个美元?可那些个脑满肠肥的,坐在舒服的真皮座椅里的资本家,他们又拿多少?上帝作证!我一个月的薪水恐怕都不如他们的一餐午饭!”
“英国工人的状况,跟我们美国工人的状况是有很大的相似性的!不,我们其实还比不上英国的工人,要知道,这本著作的时间是十几年前,大家你们看看自己的生活,我们现在比的上英国工人十几年前吗?”
“工友们!朋友们!我们必须要支持废奴!一定要把奴隶制给取消掉!那些个贵族老爷他们拥有奴隶!这是上帝都不允许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工人一定要废奴呢?因为奴隶他们是没有工资的!虽然大部分的奴隶在棉田里工作!可是我们都有被奴隶抢走工作的经历吧?……但我们不能去怪黑人奴隶!上帝决定了他们生来不是奴隶的!是那些个奴隶主!贵族老爷!是他们把人变成了奴隶!”
在这本书大卖的时候,有一些个工厂,工人群体里就有人在那里办一些个很粗糙的演讲的集会,反正跟那些个政客比不了,但是听的人还不少。
这些个集会,在一开始的时候还不多,但渐渐的,由于广大工人都比较喜欢,便越来越多,而这些个集会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讲演的大多都是爱尔兰人。
要知道,这是一个极其少见的现象,因为爱尔兰人跟黑人,那是誓不两立的,原因就跟排挤华工一样,就是,东部的爱尔兰人排挤的就是黑人。
而现在,虽然数量不多,可难道他们转性了?
这个事儿,跟李梦杨有没有关系呢?
可以这么说吧,他们就是李梦杨的国际纵队里的爱尔兰人!
对,本来这帮爱尔兰人都是大老粗的,都是没什么文化的,要说打家劫舍那是一把好手,可要说这些个……此时还叫社会问题的东西,这个难度,李梦杨也是有考虑的。
你们欠我钱啊,那不管怎么样,你们也得把这些个东西,好好的练练,至少在讲的时候别像个流氓吧?
被别人拿住了钱袋子,这是非常难受的,于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本书上市之前,那《纽约晚报》的后院,可是有一大批人在那里拿腔作势的练习嘴皮子,讲稿什么的,都是李梦杨写的。
说实话,李梦杨也明白,这帮家伙身上的匪气已经很浓了,有一些还真的不容易混进工人阶级队伍里,有不少连去打工人家都不要。
但是,这就是种子,这就是星火,也许现在还很少,很小,可把他们投下去,总会有些回报的!
李梦杨就坚信这个,而在这本恩格斯的著作上架之后,又有工人集会,又有了许多的人开始对**的学说感兴趣,接着,我们的《纽约晚报》上,开始连载了大作家,克林特·李的最新著作。
《美国工人阶级状况》!
“我从不知道,原来华工的生存状况是这样的恶劣。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他们只是一群肮脏的,未开化的,抢夺白人工作的家伙。可现在,我觉得我们要为他们说话!他们是一群比黑人奴隶还要悲惨的人!”
如此大声疾呼的人,就是那位非常有名气的梭罗,其实梭罗在方面的造诣是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但实际上,他还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废奴主义者。
“但我觉得我们不能对那些个异教徒假以辞色!他们是异教徒!是会最终受到上帝审判的!”
说这个话的是霍桑,这家伙似乎考虑问题永远都以上帝为先。
好吧,这在美国是绝对正确的,李梦杨以前都不知道这一点,直到他来到了东部,看到的全都是清教徒,他才意识到美国宗教力量的强大。
但不管怎么说,华工的遭遇,以及这背后的原因,都被李梦杨给阐述了出来,而且最关键的是,他把工人之间的互相排挤这个状况的最终受益者,也就是资本家给揭示了出来。
这一点可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工人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他们能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切身遭遇,比如华工来了,他们的饭碗就丢了,可问题是,就算是华工不来,那他们其实也有很大的机会丢掉饭碗,而且他们的待遇也不会增长。
不过,东部的华工还比较少,相比中西部来说太少了,但这里也不是工人阶级就铁板一块,这里也是有互相排挤的事情。
爱尔兰人,黑人奴隶……这些个群体就是工资低的那种,他们就是东部的‘华工’,就是被排挤的对象,而且他们之间还互相排挤。
于是,克林特·李的文章,很自然的就被引申到了他们的身上,甚至,爱尔兰人,以及一些个底层族群都把克林特·李的文章当成了‘圣经’!
同时,废奴派也非常的重视这位华裔的大作家,鲜明的支持废奴嘛,而且这个华裔现在这么的有名,那还不推崇?
于是乎,在1859年的美国,有两个话题是最火热的,一个就是废奴,这是持续火热的话题,而另外一个,那就是工人,无产阶级,以及**学说……
克林特·李的名字在美国,已经是跟恩格斯、马克思齐名了!
李梦杨利用手上强力的宣传平台,以及一些列的超前手段,让美国人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风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