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民族事务(1 / 2)

加入书签

当世凉州第一名将、汉阳的盖勋去了朝廷担任讨虏校尉,张温等人被王国牢牢的阻隔在三辅地区,在本地素有声望的张猛为了生灵少受涂炭,又闻风而降了自己。如此一来,整个凉州如同那脱光了衣物的大姑娘一般,就等着在明溯整合起来足足**万精锐骑马的兵锋所指下飒飒发抖了。

张猛是因为腹背受敌,为形势所逼这才选择了投降。可等到明溯召见他的时候,却是发现外面候见的足足有七八人之多,敢情这次武威真的算是举郡而降了。

张猛固然不用多说,作为凉州三明的后代,明溯当场就给予必要的尊重。按照既定安排,凉州日后将由石韬负责主持工作,邓当负责协管军事,一见到张猛,明溯倒是突然想到了一个十分重要却又适合张猛身份背景的职务:民族宗教事务管理。

秦汉时期是中国版图急剧扩张的时代,统治者普遍对于邦交、边陲部落事务比较重视,到了东汉,更是将原先的典客职责一并并入了大鸿胪的职责范围之内。从成帝时往后,无论是民族事务管理,还是诸侯封拜、觐见,甚至连郡国上书请示等都归大鸿胪直管。

政府重视民族事务本来是件好事,可这个编制到了地方,从州府一级往下都不再配备专职的人员,即便是偶尔有些涉及民族事务的,都是由一些从事临时牵个头,具体的决策还得上报大鸿胪裁决。

本来对于这些边塞民族,明溯一贯的主张便是能收为己用便收下来,若是不能,那便强势压下,这便是以剿为主了。然而,到了凉州,听说了凉州三明之间因为剿、抚产生了矛盾的典故之后,明溯脑中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那后世看似碌碌无为,实际上却和了无数的稀泥,避免了矛盾激化的一个部门:民宗局。

既然后世民宗能一直做到基层,那么自己为何不能在这矛盾重重的凉州尝试实践一番呢,反正有效果的话是皆大欢喜,没效果的话也不过就是浪费了一些人力而已。

当然了,这个任务到了张猛手上时,却已经又突破了民宗的一套,考虑到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传统配置习惯,明溯索性将那统战部的职能在脑中盘旋了一番,稍许按照时代特征修改了几处说辞之后,便原封不动的一股脑塞给了那到现在嘴都没合上的张猛回去自己研究。

张猛本身就是凉州土著,祖籍敦煌渊泉,其祖父张惇曾任汉阳郡守,一向主张以仁政治民,其父张奂在武威担任郡守期间,一方面推行平徭均赋制度,减轻百姓徭役负担,另一方面大力革除民间陋习,移风易俗,深受百姓喜爱。

到了张猛这一代,自己接了武威郡守一职不说,就连那堂弟张邈都鸡犬升天,被荐举为张掖郡守,只不过运气颇差,一接触就丧命于明溯刀下。

对于张邈的丧生,张猛虽然有些伤感,可却也没有将仇恨记到明溯身上。毕竟两军相争,而且按照传闻所言,当初明溯可是孤身一人飞夺张掖的,如此情形之下,即便换了自己,恐怕也只能做出擒贼先擒王的决定,避免其余士卒在有心人的鼓动之下去做一些无谓的抵抗。

当然了,真正让张猛内心深处对明溯不再抗拒的却还是因为明溯授予了其凉州长史的职务。按照明溯的要求,张猛这个新任的凉州长史将负责统筹协调整个凉州的民族事务,促进各民族安居乐业,形成大融合的最终目的。

就算用大脚趾去想,张猛也知道自己即将从事的是一份必然会在后世历史上留下浓厚一笔的丰功伟绩。也是王八看绿豆,明溯本也是个无意的创举,却不曾想因此却是折服了一大良才,从此之后张猛便死心塌地的融入了侯府这一派系之中了。

与张猛一起等候明溯接见的其余诸人都不是泛泛之辈。那个与张猛明显很是熟识的中年人名为黄儁,此人是张奂的后任,当然就是张猛的前任了。

说起这个黄儁,倒也是个人才,先后在武威郡守的位置上做了十七八年。直到光和七年中,也就是黄巾起义爆发后,当时任凉州刺史的梁鹄征召其到陇县议事,此人却是因为郡中有要事处置,最终失期未能及时赶至州府报到。当时梁鹄准备上书弹劾他,将其治罪,后来却是因为盖勋为其说话,梁鹄这才作罢,不过却另外寻了个由头将其发落回乡反省去了。

这次与北地对抗,张猛亲自督军赶往了三郡边界,郡治不可无人坐镇,便请出了黄儁,不曾想却是一并落入了典韦等人的手中。

与黄儁一起落入典韦手中的还有三人,其中一人名为苏正和,本是凉州从事,先前在武威带队巡视,结果一并与那巡视组成员、来自州治陇县所属的汉阳郡从事辛曾、孔常二人被典韦包了个汤圆。

黄儁等四人是典韦在武威的收获,至于其余两个儒生模样的人物以及两个披甲的汉子则是那宋扬投靠自己时的战利品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