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刀法探秘(1 / 2)
不管关羽想不想去赌,毕竟现在自己的性命已经落入明溯的手中。正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心中纵是有千万个不愿意,最终也只能选择了屈服。
对于关羽这种羁傲不逊的角色,明溯是一点都没有想要收服的心思。别的不说,只看后世历史上曹操对其上马一斟金,下马一捧银,推衣置食,赐府封爵,最终也不过落得个过五关斩六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凄惨下场。
既然已经知道无论自己如何付出,都得不到真心回报,那么明溯自然不可能将心思白白的浪费在一些虚情假意上面。
见关羽暂且选择了低头,明溯也不废话,直接将典韦、赵云、夏侯兰三人召集了过来,直截了当地追问起了关羽刀法的修炼情况。
虽然说先前的条件是教导夏侯兰,可关羽心中再是不情愿,也架不住明溯的无耻。用明溯的话说,我们三个人你对上哪个会有胜算?之所以要选择旁听,还不是怕你暗地里藏私,教坏了夏侯兰而已。
一番话说得关羽吹胡子瞪眼睛,却是无可奈何,只得强自忍住了胸腹之间的剧痛,连比划带举例将刀法的精髓详细分说了一番。
原来关羽本是野路子出身,想想也是,那乡下偏僻之地又哪里来的刀法大师,若是随便都能遇上一个的话,那么大汉天下明溯也不要行走了。原因很简单:高手实在太多,这天下也太危险了。
关羽的老爹本就是一个剃头的匠人,说起他剃头的技艺,在河东解良一带可谓是家喻户晓,路人皆知。
俗话说,男人的头,女人的腰,只能看,不能挠。在古代,剃头匠可是一个十分稀缺的职业,往往十里八乡,能够有个精于捣鼓剃刀的就足以证明当地的繁华程度了。
这个时代可不比后世,电推子,吹风机样样俱全。古代的剃头匠的道具无非就是一把磨得锋利的小刀以及一面依稀能够照得出人影的铜镜。
当然了,关羽老爹只要用剃刀就可以了,那面铜镜却是留给客人去自我欣赏的。
关羽打小就跟着老爹学习剃头这么一门异常有前途的技能。当然了,关羽老爹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解良地区只有他这么一个剃头匠,而是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剃头匠。
剃头剃头,无非就是一把刀而已。一般的剃头匠大致都将心思用在了如何小心侍候客人上门,至于关羽的老爹,则是别出心裁的将自己的剃头法儿归纳为三十六种刀法。
比如说关羽无师自通的拖刀计,其实也不过就是自家老爹常用的“关公拖刀”。幼小的时候,关羽见老爹每次剃完头后,都会用刀背在客人后颈处长长的一刮,当然了,这种麻麻酥酥的感觉既让人十分享受,同时又带给客人一种新奇的惊悚。
这就是拖刀计绝技的来历。听起来十分简单,可若是没有十数年乐此不疲的反复练习,想要如果蜻蜓过水般轻盈洒脱,那是决计不可能的事情。
原来关公开始是指关羽他老爹啊,真是一个世传渊博的家庭!闻言,明溯心中不由的感慨了一下。
“你老爹每年能剃上多少头?”也难怪明溯有此一问。这个时代可不是甚么人都能享受剃头的愉悦的,更多的人因为囊中羞涩,是不会将有限的钱银花到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去的。何况,汉代的剃头不同于后世传统意义上的理发。
汉代男子以盘发为主,除了僧人这个新生事物之外,其余的人大多都是将鬓角、额前碍事的碎发稍许清理一下,至于绝大部分的头发则是终生不去动它的。
这就是身体发肤,受诸于父母说法的来历了。
即便如同明溯这种闲钱多得没地方去花的,最终也不过是嫌周边延伸出来的碎发太散乱了,拢又没办法拢起,干脆随意的拿屠龙宝刀唰唰左右各来一下,也便轻松的解决问题了。
这种惯常的法子,解决遮眼的困惑容易,可要做到棱角分明,清清爽爽,那就不如剃头匠来得自如了。
“每天多的时候一两百,少的时候三五十,过年的时候多了一些,大概七八百个吧。”关羽偏头想了想,报了个大致的数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