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难道又到风起时(1 / 2)

加入书签

一场谈判,两国最终达成协议。

宋辽从此为兄弟之国,宋称上国为兄,辽称属国为弟。

宋辽以塔里木河为界,至此双方撤兵。

同时关于吐蕃在辽的驻扎军队,则全权交予宋国与之交涉。

西辽的这个决定,倒是有种甩手掌柜的意味:反正疆域我们是割让出去了,剩下的就听凭你们坐地分赃了。

这项协议的签署规定,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两国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辽国每年向宋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贯,牛羊二十万匹,至昆仑关交割。

双方于边境互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至于辽国因无端兴战,所需赔偿宋朝的巨额赔款一条,因双方事先达成默契与共识,所以并没有将其列入这项协议中。

这份协议的最终拟定,是以蒋芾为首的朝中阁臣共同拟定的。

其实这份协议的意义,并不止于这些,因为这份合议可以说,与当年澶渊之盟签署协议雷同。

若非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彼此的位置互换了。

当初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多数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然而在战争形势有利的情况下,由于朝中众大臣以及宋真宗畏惧辽军的缘故,最后与辽订立不平等和约。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而史称“澶渊之盟”。

关于这个澶渊之盟的影响,后世史学家是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有人说这份合约看似屈辱,却维持了宋辽之间长期的和平,对老百姓来讲,是绝大的福音。

也有人说这份合约让烟云十六州彻底化为泡影,致使北宋北方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这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但不论史论影响如何,如今宋朝拟定这份意义深远的合约,其实就是大宋上下对当年屈辱的一种回击。

政事堂中,蒋芾与朝中大臣商议着合约后续事宜。

待商议完宋辽后续事宜后,蒋芾随后询问在场众人:“关于吐蕃分属疆域的划分,不知诸位同僚有何建议?”

宋辽之事已经结束,那么接下来就是与吐蕃分配利益了。

“如今的吐蕃早已四分五裂,以赤穹为首的王系部落不过是分支罢了,因此以下官愚见,可酌情分属即可!”

“王大人所言甚是,下官也认为如此,我大宋声威赫赫,北灭金夏,南定群夷,如今更是逼得辽邦称臣献纳,他区区吐蕃分支又有何惧哉?”

“……”

“诸位,皆是这般想法?”

蒋芾没有任何表示,而是看了众人一眼,便轻声的问了一句。

这一句询问,九成的官员都纷纷点头附议。

蒋芾平静的坐在椅子上,在沉默了片刻之后,才将目光投向礼部尚书潘之所:“潘尚书深谙邦交事宜,不知有何高见?”

“蒋老说笑了,下官岂能有什么高见。”潘之所急忙起身,躬身便是一礼。

“诶,潘尚书不必自谦,此次我朝与辽邦合议之事,足见潘尚书之能为。”蒋芾含笑以对,摆了摆手,“有话但说无妨,这里既是政事堂,大可以畅所欲言。”

潘之所欠身一礼,认真地回答道:“关于此事,下官认为不可大意。”

“哦?说下去!”

“尚且不说,当年陛下曾允诺过赤穹王子,就是如今我大宋内部国情,已经不容的我们再隔离友邻。威信,我大宋如今已经树立,那么剩下就是予以恩惠了。”

“恩威并施……”听了潘之所这番话,蒋芾轻捋胡须点头自语,“是啊,我朝廷连年征战,如今仓廪府库储备不足,的确是个不可忽视的事实。”

潘之所没有再继续下去,而是缓缓坐了回去,随后却给右侧的武青忠递了个眼色。

武青忠默契的点了点头,随后接过话题:“潘大人所言甚是,所谓胜不骄败不馁,危难不失节义,显达莫忘持重!”

“呃……”

短短几个字,就直接噎得在场众人神色一滞,纷纷尴尬的不知该说些什么。

武青忠意思其实跟直接,在国家危难时,一个个尽失节义,如今朝廷强盛了,一个个却得意忘形起来!

如此不痛不痒的打脸,换成以往他们早就群起而攻了,然而如今朝野上下,早已经不是他们的天下,所以在气势上不免缄默了几分。

“关于朝廷府库拮据一事,下官倒是有个议策,不知蒋老可否愿听?”武青忠在承接话题之后,顺利地转移了话题。

“呵呵,但凡是有利于朝廷之议策,老夫岂有不采纳之理?武大人,不妨说来听听!”

武青忠躬身离席,随即递上一份札子。

蒋芾缓缓打开一览,突然微眯的双目陡然瞪了起来,紧接着用惊诧的眼神直视武青忠:“武大人,这就是你的议策!?”

“正是,有何不妥?”

武青忠对上蒋芾犀利的眼睛,丝毫没有退让。

“如此行事,你可知会是什么后果?”蒋芾说着愤而起身,将札子重重地排在桌子上,“真是荒谬之论,武青忠你这是要动我大宋根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