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悍然发动(1 / 2)

加入书签

吴可承认,因为自己的重生以及一系列变故,历史可能出现了巨大偏差。

他前世对这段时期的历史一知半解,但也知道清朝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国内这才被迫大开开始逐渐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距此已差不多快二十年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现在还没个影子呢,总不能说之前的天津之战和大沽口炮战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吧,那也太过恶搞了一点,傻子都不会相信。

反到是眼下,因为种种原因清廷跟洋人之间的关系越发恶劣,不管桂良跟租界高层许诺了什么好处,这关系一时半会绝对好不起来。一旦局势继续下去的话,以列强的秉性开启大战的可能性却是不小。

等等,让他想想第二次鸦,片爆发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从之前英法等列强国家的举动来看,似乎是因为朝廷迟迟不肯修约?

一八五四年和一八五六年,朝廷与法、美分别签定的《黄埔条约》、《望厦条约》先后期满,英、法、美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大清的权益,曾多次向朝廷提出“修约”要求,欲将之前所获利益继续延续下去。

而朝廷与英国订立的《南京条约》里,根本没有修约之说,但英政府也蛮横地提出了修约的要求。

其要点是:(1)大清全境开放通商,长江自由通航;(2)鸦,片贸易合法化;(3)废除进出口货的内地税;(4)外国使节常驻北京。

显然,它们要求的所谓“修约”,实质上是要签定一个比《南京条约》更具有掠夺性和奴役性的条约。

此时朝廷可不是任由洋人拿捏的软柿子,这些无理要求统统遭到了朝廷的拒绝。列强们看到修约阴谋没有得逞,立即凶相毕露地叫嚷:“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和强迫,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的。”

为了诉诸武力,强迫朝廷就范,英国蓄意制造了一起所谓“亚罗”号事件。

一八五六年十月,广东水师检查了停泊在黄埔港附近的一艘名叫“亚罗”号的大清走私船,逮捕了船上的两名海盗和十名大清水手。

这条船的船主是大清人,为了便于走私,曾向香港当局领取了一张为期一年的执照,但在检查时已经过期。因此,广东水师搜捕一事,完全是朝廷的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

可是,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并捏造说大清水师曾扯下了英国的国旗。

十月二十三日,英军突袭广州,悍然挑起了第厚颜无耻的侵略战争。

英国远东驻军攻占了珠江沿岸的一系列炮台,并一度攻入广州城。

广州城内的大清军民奋起反击。十二月,广州人民愤怒地烧毁了英国远东驻军盘踞的十三洋行,迫使英军狼狈退出广州。

而“亚罗”号事件传到伦敦以后,英国资产阶级喉舌《泰晤士报》立即赤落落地叫嚣:“要用暴力对付中国”。

又一八五七年,英国政府派遣老殖民主义者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领侵略军到大清进行战争讹诈。并且照会法、美、俄三国,提议联合出兵。

法国为了参加侵清战争,也制造了一起所谓“马神甫事件”。

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行凶作恶三年多,一八五六年被当地官厅处死。

法国打起“保护圣教”的旗号,派遣葛罗为全权专使,率领一支法军部队,继英军之后来到大清。美国和俄国为达到共同分赃的目的,也分别派遣公使列卫廉和普提雅廷到大清,与英、法策划“联合行动”。

英国远东驻军在一八五六年入侵广州被击退后,于第二年底,英、法两国又纠集了五、六千人,再次进犯广州。

两广总督叶铭琛,昏愦自矜,玩忽轻敌,既不做应敌的准备,也不准广州军民抵抗,并自欺欺人的断言“必无事,日暮自必走”,结果广州被占。

英法联军入城后,烧杀抢掠,仅从布政使衙门抢走白银一项,就达二十二万七千两。叶铭琛也成了俘虏,是为鼎鼎有名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总督,一时成为官场笑谈。

之后便是天津之战,联军从广东撤走,还有之前的大沽口之战,也不知道这些算不算得上第二次鸦,片战争?

吴可想不出个头绪也没多想,只恨当初读书不用功,此时到了用时方恨少。

不过心中再担忧也没用,只能暗中防备让朝堂上自己一系朝臣对注意着点,顺便加大对广东等列强军队聚集之处严加监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