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李治的考核(2 / 2)
针对前一个问题,他提议将长安一部分人口向东迁移,减少就食压力,剩下的百姓也能分到更多良田。
后一个问题,他提议修改运粮路线,通过水陆并进的法子。
在三门峡险谷前后,安置两支运粮船队,粮食先走水路来到三门峡险谷,然后再改走陆路。
等过了三门险谷,再重新换上水路,如此一来,大部分都走的水路,只有中间一小段是陆路,可节省大量运力。
若非李治想到更好的法子,卢承庆后面这个办法,倒可以采用。
至于前面迁移人口的做法,并不治本,卢承庆并未意识到,关中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是水土流失的原因。
李治点头说了句“不错”,转头看向杜正伦。
“杜卿,你可有想到法子?”
杜正伦颇有几分急智,又当过户部侍郎,趁着李治浏览卢承庆奏章的功夫,已理出几分思绪。
他拱手道:“回陛下,据臣所知,两汉时期,关中可耕土地有四万多顷,如今却只万顷不到,故而关中粮产,难以供给长安。”
李治目光一亮,道:“说的好,那为何可耕土地减少了呢?”
杜正伦道:“应该是因战争的缘故,自秦汉以来,关中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火损毁了大量良田。”
李治道:“为何战火会损毁良田,荒田难道就不能再开垦吗?”
杜正伦道:“这……”他毕竟也只是坐在办公房,看一些相关史籍,再听手下官员汇报,并不清楚深入原因。
“也许是民力不够,难以开垦。”杜正伦想了半天说。
李治摇头道:“不对,战火烧不了土地,只能烧树木,树木有储蓄水的功能,没有树就会变成一片荒漠,良田沃土,自然就没有了。”
杜正伦忙道:“陛下说的极是。”
李治缓缓道:“长安人口多,不仅吃的多,所需木材也多,秦岭山脉,已被砍伐的很严重了吧?”
杜正伦连声道:“陛下圣明,贞观八年,臣担任户部侍郎时,便听下面官员汇报,秦岭山脉被砍伐严重。”
卢承庆道:“既是如此,不如下令禁止百姓随意砍伐树木。”
李治瞥了他一眼,道:“关中寒冷,百姓若没有木头烧,冬天还不冻死?”
卢承庆面色微红,道:“臣失言。”
李治道:“这个问题要两方面解决,一来是找到替代木头的新燃料,比如石碳、瑞碳。二来是广植树木,你们心里要有这样一个念头,树木就是田地粮食,需得重视!”
唐朝已有煤炭,被称为石碳。瑞碳则是西凉进贡的焦炭,产量极少,只有皇家和权贵能用。
杜正伦迟疑道:“陛下,石碳、瑞碳产量稀少,且难以开采,恐无法大量供应。”
李治道:“那就加大勘探,找到更多矿脉,让工匠们想法子,降低开采难度。与缺粮相比,这些又算什么问题呢?”
杜正伦道:“臣领命。”
李治摆手道:“这件事你一个人去做。卢卿,你需要做另外一事。”
卢承庆心中一振,道:“陛下是想让臣负责长安与洛阳的粮食调运吗?”
李治摇头道:“你的法子虽不错,但并非最好的法子。你可去过三门峡?”
卢承庆摇头说没去。
李治道:“那你就去实地考察一下,尤其仔细观察一下人门、鬼门、神门三地,瞧瞧那里的礁石有多大,地形又是如何。”
卢承庆吃惊道:“陛下是想征调劳力,凿破那些礁石吗?”
李治缓缓道:“朕确实想破开那些礁石,不过并非征调民力,你只管去办便是,破礁石的事,朕自有主意。”
卢承庆暗暗疑惑,心想不用劳力,如何能破开礁石,却也不好多问,拱手道:“臣遵旨。”
顿了一下,又道:“陛下,臣能否请一人同行?”
李治笑道:“你想要谁?”
卢承庆道:“工部尚书阎立本。”
阎立本曾做过将作大监,和他哥哥阎立德一样,都是建筑大家,而且他还有一手妙笔丹青。
卢承庆是想借阎立本的能力,将三门峡的礁石给画下来,好让皇帝看个明白。
李治摆手道:“准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