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宫里宫外(五)君与臣,思不同(1 / 2)
对于布日哈图“肯定会整点活”,高务实通过这番分析可以肯定,不过他毕竟不是真的料事如神,实在想不明白布日哈图为什么第一步会选择继续寇边大明。
在高务实看来,布日哈图此举恐怕是没有分清主次矛盾。设身处地的考虑,如果他高某人现在是布日哈图,他觉得自己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在中亚树立霸主地位,紧接着便要通过各种手段将中亚的力量整合起来,最后再考虑是否要回头找大明报仇。
也就是说,回头找大明报仇应该是在很大程度上被当做“最终目标”,而不应该是头号目标,或者说首要目标。
这样考虑是有现实基础的,也是一种被无数次证明非常成功的战略思维。如果要归纳总结,那就是“先弱后强”战略。也就是“先打最弱之保安队,次打较强之中央军,最后打最强之桂军。”
高务实认为,俺答汗当年只派了切尽黄台吉分兵一路西征都能降服瓦剌,而此后瓦剌也并未一统,仍然是诸部混战状态,那么即便事情已经过去十年,现在的瓦剌也应该不会比当年强到哪去。
察哈尔虽然在实力上略逊于土默特,前几年又被自己击败,连老家都丢了。然而,由于布日哈图当时对大明的用兵早有预料,已然提前打定主意要跑路,所以伐元一战虽然让察哈尔伤筋动骨,可毕竟没有打断嵴梁。
由此,也才有察哈尔击败叶尔羌,重新崛起于西域的事。而在他们占据并确实征服了叶尔羌之后,其折损的实力也肯定大有补充。
这个补充程度具体如何不好说,因为高务实不清楚布日哈图是如何平息叶尔羌内部的教派斗争的——事实上叶尔羌衰落的最大原因恐怕就是教派斗争,斗争的双方被称为白山派与黑山派。
这两个名字听起来似乎有点武侠中江湖门派的风格,但它们和武侠毫无关系,而是典型的“异端比异教徒更该死”问题。
白山派与黑山派本是同族、同宗、同教,只是由于所属教派的不同、观点的差异,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两派由争夺教权开始逐渐转变为政治斗争,长期的对立斗争是导致其和卓后裔不断发动叛乱,造成当地战乱不止、长期动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导演了许多惨痛的悲剧。
叶尔羌汗国本是由东察合台后裔赛德汗于1514年(正德九年)以叶尔羌(今新疆莎车)为中心建立的一个政权。在叶尔羌汗国内,处于国教地位的某教快速发展,其内部出现了白山派与黑山派两大对立的教派。两派由于政治上的争权夺利而分裂,并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流血斗争。
白山派与黑山派的创立者是来自中亚的纳合西班底耶教团的教主玛合图木·阿杂木和卓的后代。一开始,这两派都只是作为一种zj势力产生的。
玛合图木·阿杂木及其和卓家族的兴起,对叶尔羌汗国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两派斗争的不断加剧,叶尔羌汗国的政教关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起初,叶尔羌汗国的统治者需要利用zj的特殊作用,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随着zj势力的增强,世俗政权逐渐被zj势力左右。
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由于zj势力极度膨胀,教派和卓势力取代了叶尔羌汗国世俗统治者的地位,建立了一个政j合一的政权。
如果没有高务实的小翅膀扇动,察哈尔不会西迁叶尔羌,那么叶尔羌汗国本来应该能存在166年,到1680年才会被准噶尔征服灭国。
在这段时间里,当地教派力量长期集中在额什丁和卓家族的手中。其家族由于劝导秃黑鲁·帖木儿汗皈依某教有功,一直操纵着汗国内的各种宗教事务,额什丁家族势力当然也就会得到快速发展。
玛合图木阿杂木死后,他的儿子们因争夺教主继承权而分立门户。其中长子依禅卡朗和幼子尹斯哈克的斗争尤为突出,这成为后来白山派与黑山派对立斗争的渊源。
他们进入叶尔羌地区以后,为了广收门徒,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双方矛盾不断深化,逐渐演化成你死我活的流血斗争。
纳合西班底耶教团内部遂分化成两派,一派以尹斯哈克和卓为首,主要把叶尔羌地区作为传教中心,被称之为尹斯哈克耶,即黑山派。
另一派以依禅卡朗的儿子穆罕默德·玉素甫为首,主要把喀什噶尔作为传教中心,被称之为尹萨尼耶,即白山派。
其实,白山派与黑山派在教义教理上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只是在帽子的颜色、仪式和形式上(如黑山派高念齐克尔,白山派则低念)等方面有所区别。两派常为一些没有原则的问题发生纠纷。最后,这种纠纷发展成为争夺统治权的血腥斗争。
白山派与黑山派屡次的斗争,主要表现在政治上。起初,两派斗争的焦点是争夺zj的领导权。但自从穆罕默德·玉素甫和卓与阿帕克和卓父子担任白山派的首领之后,两派斗争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此,两派斗争的实质也就由争夺zj的领导权逐渐演变为争夺世俗的统治权。
白山派与黑山派为了争夺继承权斗争的难分难解,无论是谁都难以取得全面的胜利,于是黑山派尹斯哈克和卓决定向外发展。在接到阿不都·克里木汗的邀请后,他便进入了叶尔羌汗国。
在原历史上,公元1592年,也即万历二十年,阿不都·克里木汗去世以后,其弟穆罕默德汗继位。他的上台本来标志着黑山派和卓势力在政治上取得的重大胜利。直至其统治后期,黑山派和卓势力已经严重干预朝政,并可以真正左右朝政的局势了。
然而,察哈尔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历史进程。阿不都·克里木汗尚未去世但已经病体沉重之时,察哈尔人忽然杀到。
说来也是巧了,此时不仅叶尔羌的阿不都·克里木汗病势沉重,察哈尔的“蒙古大汗”图们汗同样病重——他在西逃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病了,所以当时才有安排布日哈图辅左布延台吉的举动。
这下子,双方的首领都在病中,那就看手下人谁更得力、谁更团结。
毫无疑问,在这一点上,察哈尔优势占尽。从手下人的角度来说,像布日哈图这样的领袖人物都是和高务实斗智斗勇多年,早就锻炼出来了的成熟领袖。
从团结角度来说,叶尔羌内部教派纷争,人心不齐是毫无疑问的,而察哈尔人却是一心求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和部族能不能活下去就看这场仗能不能打赢。
在这种情况下,战事完全一边倒。不知道是不是游牧民族之间战争的特点,偌大一个叶尔羌汗国竟然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就被察哈尔人彻底击败。
病重垂死的阿不都·克里木汗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我了结,也算没有辱没汗王的身份。后来图们汗得知消息,或许是出于某种同病相怜之情,还帮他举行了一个颇为盛大的葬礼。
不过此时,一个实在意想不到的意外发生了,这次葬礼居然成了接下来一场大战的导火索——因为葬礼是按照察哈尔已经施行多年的喇嘛j传统来举行的。
图们汗的一片好意竟然被当地的叶尔羌人认为是对他们的故意羞辱,继而在黑山派的蓄意挑动下爆发了大规模动乱。
这下子图们汗也气得够呛,不久之后一命呜呼。按照他的临终遗言,布延台吉继位,号布延彻辰汗。布日哈图作为“顾命大臣”被正式任命为太师,执掌九斿白纛,行使大权。
布延台吉——呃,以后就叫布延汗吧,他虽然性格有些急躁,很多事情的处理显得过于情绪化,曾经有一段时间对布日哈图的态度也相对存疑,但在一路西进的过程中,尤其是征服叶尔羌的过程中,他们却建立了友谊——这可能也是布日哈图的手段表现之一。
此后,他作为大汗非常配合布日哈图的工作,并且开始展现他个人的一大优点——勇武。
在布日哈图的策划下,布延汗的勇武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制定出了擒贼先擒王的平叛策略,大军每次出动必将黑山派各和卓与叶尔羌本地普通人区分开来,惩戒时也只杀各和卓、各“导师”。
[注:限于篇幅原因,前面没有解释叶尔羌的zj导师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