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二百年之争(1 / 2)
武将方面,可以通过不断的战争,从那些冒头的人里面遴选。
但是文官,李云现在还是太缺了,最明显的是,现在的他,连江东六州的刺史人选都给不出来。
而一旦,他没有足够的人选,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任用大周的旧官僚。
事实上,李云一直在用大周的旧官僚,哪怕他占下了地盘,除了少数几个地方以外,其他大部分地方,都只能继续用周臣。
上半年,因为皇帝陛下重新返回关中,李云麾下的不少大周官员,还因此挂印离开,要去京城检举李云,告李某人的状。
即便如此,后来李正在江南东道占下来的大部分地方,占下来之后,用的也依旧是周臣,只不过是这些州郡的钱粮,都交给了李云而已。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要从根本入手。
说的再直接一些,想要建立自己的文官体系,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文官选拔机制,如果再往前追溯,还要建立自己的教育系统。
以现在江东的情况来看,从头搞教育显然是来不及了,毕竟没有个十年时间,休想完成教育的流程。
但是,搞自己的选拔机制,没有什么问题。
如今,江东的人事任命权,都在李云手里,他想要谁做官,谁就可以拿着他的文书去做官。
手握这种权柄,选拔机制很容易建起来,不管用什么名目,只要完成考试到录用这个流程,再形成固定规制,就算是成了。
至于是叫科举,还是叫文会,都不重要。
虽然这些录用的“新人”们,未必立刻就能投入到各个职位上去,但是万事总有有个开头,如果现在不开始做,过几年再做,只会越来越拖沓。
哪怕现在录用的,只是一些“实习生”,也算是给将来的江东小朝廷“储才”了。
而且,民间说不定就藏龙卧虎,能够被李云挑出来一两个厉害人物,直接就能用在战场上。
李云看着杜谦,继续说着自己的想法。
“这几天,我仔细考虑过这件事,按照我的构想,这个文会往后每一年都办,等三年之后,改成两年一办,再往后改三年一办。”
说到这里,李云看着杜谦,低声道:“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这个文会,考试内容,与科考不一样。”
大周的科考,分明经科,进士科,然后还分为常科,制科。
前者是考试的科目,后者是考试本身的名目。
考的内容,四书五经,诗词歌赋。
而江东的考试,李云准备将他专业化。
所谓专业化,就是除了考一些基础知识之外,还要考专业知识。
先通过一些常用知识点,比如说四书五经之类的,遴选一批人出来,然后各个衙门按照自己的需要,对这部分人进行复试。
比方说负责邢名的衙门,招人的时候,就需要从朝廷律法上下手,会被朝廷刑律,会断案,或者有其他专业知识的,自然优先录用。
而分派到各个地方衙门当地方官的,则由李云亲自进行一次综合性考校。
这段时间,关于选拔制度,李云考虑了很多,这会儿就一股脑,都对着杜谦说了出来,他喋喋不休的讲了一个时辰左右,然后猛喝了一口茶水,看向杜谦,问道:“杜兄,你觉得我这个法子,可行吗?”
杜谦许久没有说话了,闻言看了看李云,苦笑道:“使君,这个取士的法子,你是准备在金陵文会上用,还是以后…以后正经举办科举的时候,也这么用?”
“现在算是试点,毕竟咱们江东太缺人。”
李云笑着说道:“如果能行,往后就都照此办理。”
“此是术治。”
杜谦看着李云,低声道:“传将出去,要被天下儒生,指着鼻子骂的。”
儒家,或者说这个时代的儒家认为,圣人之法,乃是天下大法,乃是普世之道,只要学会了圣人的学问,百行百业都可以适用,天下无处不能治,天下无事不可管。
这才是行道,也就是比术治高一档的“道治”。
李云不以为然,喝了口茶水之后,开口道:“我只管做自己的事情,想要骂我,任他们骂去就是,有本事到我面前来骂我。”
说到这里,他忽然抬头看了看杜谦,问道:“杜兄也不同意这种取士的法子?”
杜谦沉默了。
他也不知道李云的这些想法,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虽然听起来都有一些道理,但是这些道理,跟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完全悖逆的。
过了好一会儿,杜谦才低头喝茶道:“使君,若只论术而不论道,有才而无德,这样选出来的官员,到了地方上,难保不会,难保不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