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0【两将之威】(2 / 2)

加入书签

“不要再吵了,容我想想!”李全禄心里也没底。

韩世忠来得太快了,天德军城周边的农牧民,根本就来不及撤往西边汇合,只能就近躲入天德军城死守。

正常情况下,守一年半载都没问题。

可明军有火炮啊!

李全禄害怕自己不去救,城墙直接被轰垮了。到时候,韩世忠以天德军城为据点,可以源源不断的增兵运粮。

但该怎么救呢?

曹煜说得非常对,野外作战多半打不过。

西夏铁鹞子只有三千,并非骑手和战马不足,而是西夏的财力只能养那么多。

铁鹞子全在京城,一时间不可能赶来。

李全禄手里的常备军有限,只有两三千人而已,这些部队自然兵甲齐备。

其余皆为农牧民里的青壮,一些被抽丁选为正兵,一些被抽丁选为负担。这些部队里面,能穿皮甲的都已是精锐,好多正兵连他妈皮甲都没有。

慑于明军的威名,李全禄竟然怂了:“撤军!”

急匆匆赶来救援,忙慌慌下令撤走……

李全禄逃得飞快,甚至扔下粮食和牲畜,全军骑马狼狈跑路。

韩世忠率兵杀到扎了一半的敌军大营,看到营内的牲畜和粮草,一时间没搞明白啥情况。

此战事关重大,韩世忠居然变得谨慎起来:“敌军逃得太过蹊跷,前方肯定有埋伏,引诱我们过去便杀出。既然敌人丢下牲畜粮食,那我们就笑纳了,不要再贸然追击,带着粮食回去继续围城!”

天德军城外,韩世忠只留了少量轻骑远远看住。

副都统野利德贵见明军主力离开,猜到韩世忠要去打援兵,于是点齐兵马出城配合援兵。

野利德贵率军没走多远,就探到韩世忠带兵返回,吓得他连忙全军撤回城里。

“怎么回事?难道已经打完了,明军大获全胜?不可能这么快啊!”野利德贵一头雾水。

好在黄河两岸有大量稻田,西夏农民刚刚收割稻谷,而且牧民还带着许多牲畜进城,野利德贵的粮草能坚持一两年。

他也不管那许多,死守城池就是,迟早能够等到援军。

西夏援军什么时候再来,恐怕只有鬼知道。

韩世忠的后续部队,却已经在东胜州城(托克托县)登船。这一段黄河是可以行船的,而且还从黄河两岸,延伸出大量河渠用于灌溉。

几天之后,火炮就能运到,更多粮食也能运来。

……

却说岳飞率五千骑,还有数百党项骑兵,沿黄河南下直扑宁边州。

宁边州的黄河对岸,有明军城堡,驻扎着五百兵,属于姚平仲管辖的二线部队。

顺着河谷来到城堡,岳飞的骑兵略作补给,就渡河绕着宁边州继续往西。

岳飞为何敢绕城而过?

因为他有友军帮忙!

驻守府谷的姚平仲,接到岳飞的消息,立即点齐兵马沿河北上,率领数千人围困宁边州城,顺便把岳飞的粮道给打通。

更西边,是金肃军城(准格尔旗西北部)。

岳飞一人四马来得太快,城池周边牧民还在放羊,迷迷糊糊的看着岳飞带兵而过,他们还以为是自己国家的军队。

不是自己人,难道还能是明军?

这里北边是沙漠地带,东边又是西夏宁边州,大明骑兵总不可能飞过来吧。

沿途牧民,都没有去城里报信。

等岳飞带兵杀到城外,西夏守将甚至还在喝马奶酒。

正好是饭点,岳飞来给他加餐。

在东胜州投靠岳飞的党项部落,还有一千多契丹、唐古、女真骑兵,伪装成西夏败兵疯狂逃向城池。

岳飞率领两千骁骑、千余轻骑,在后面两里外快速追击。

城内守军吓得连忙关闭城门,完全不知道城外是啥情况。

一个东胜州党项酋长,奔至城外大喊:“明国大军杀来了,东胜州、宁边州全都被攻破,快快让我们进去帮忙守城!”

“你们等一等,我去通知将军。”守城军官喊道。

那党项酋长说:“快开城门,再耽搁敌人就杀来了!”

岳飞已带兵追到离城一里半,守城军官也慌了,连忙喊道:“过了护城河,从西城门绕进来!”

岳飞看到前方部队绕向西城,他也在护城河外绕向西边。

西夏守将顾不上再吃饭,骑马奔至西城门内,慌张问道:“明军来了多少?怎宁边州也没了?我怎么没……”

“杀!”

城门开启之后,各族骑兵猛冲进去。

出其不意之下,西夏守将还没拔出兵器,就被党项酋长一刀砍落。

城门内的西夏兵大乱,各族骑兵径直往城内冲,岳飞率领精锐也跟着杀入。

甚至还没完全占领此城,岳飞就命令骁骑换马:“随我杀向河清军城!”

“都护,将士们已一天一夜没合眼了。”

“那就在马背上睡觉。全体换马,我们的备用马也累了,最好能换城内敌军的战马。这座城交给各族骑兵,大明将士随我奔袭河清军城!”

金肃军城内还在厮杀,岳飞已经带兵奔袭下一处。

城内有西夏溃兵骑马逃跑,他们见岳飞也带兵向西,吓得连忙调头逃去别处。

次日,两天一夜没睡觉的岳飞部队,出其不意杀到鄂尔多斯北部的清河军城。

一战而下!

甚至都没怎么打仗,副将是本地部落酋长。以前一直被辽国统治,后来又被金国统治,这里被西夏偷取还不到十年。

本地部族虽是党项人,可对西夏能有啥忠诚可言?

岳飞的部队犹如神兵天降,把本地部族给吓坏了。本地酋长担任的副将,杀死西夏朝廷派来的主将,直接率众打开城门投降。

韩世忠那边还在围城,岳飞已经扫清南方数城。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