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比开脑洞,肯尼迪也不如张潮啊!(1 / 2)

加入书签

张潮思考再三以后,还是决定去美国一趟,不过主要行程就从参加IWP,变成了和米国书商Simon & Schuster洽谈《大医》在米国的发行事宜。

至于美使馆为什么前倨后恭,张潮隐约能猜个大概,但这种事讲究个你情我愿……张潮倒是想看看,对方能扔出什么甜头来让他尝。

打完那个史密斯·李的电话以后没多久,他果然屁颠屁颠地又带着人上门服务了,不过看到张潮拿出的是Simon & Schuster的商务邀请函以后,史密斯也傻眼了,只好道:“商务签证的话,您表格得重新填一下……”

商务签的审核远比留学签更加严格,但Simon & Schuster是米国六大出版商之一,它的跨国商务邀请函不仅规范,而且含金量极高,只要核对了真伪以后,一般不会不给过。

一阵忙活以后,张潮就有了一个10年内任意次数前往米国,每次最长可停留 6个月的商务签,而不是之前的学生签。

张潮随即动身去了沪上,《青春派》期刊号申请的事情是不能再拖了。

到沪上的第二天,张潮就在《新芽》办公室里看到了愁眉苦脸的赵常田、李启刚等人,不禁问道:“怎么,期刊号申请不顺利?”

赵常田道:“期刊刊号的政策又收紧了,之前的计划怕是有变。”

张潮道:“你不是说目前这种方式是最正规、最稳妥的吗?”

国内的期刊号是个宝贝,个人自己办刊,没有找到“主管单位”,是压根申请不下来的。这里的“主管单位”,最重要的是对相应的刊物内容愿意“负政治责任”。这本刊物如果引发了什么不良的反响,上级问责,第一下棍子打的一定是“主管单位”。

所以文学期刊难申请刊号就在这儿,和那些技术性、广告性刊物不同,为文学期刊负责的风险仅次于为新闻期刊负责。

《新芽》杂志不算“主管单位”,它的上级部门才是。

接着就是用丛刊、协作出版、增刊、内部准印等形式,先出版6期以上的杂志,销量达标,具有说服力,然后才是正式进入申请流程。

最后到底是申请下新的期刊号,还是调用多余的旧刊号,还是让你收购一个旧期刊换壳,或者是干脆被拒绝,那既要看操作手法,也要看命。

《青春派》走的是最正统的路线,以《新芽》杂志增刊的方式发行,截至目前为止,每期销量都超过了50万份,社会影响不仅巨大而且正面,妥妥的文学期刊顶流,按理说过渡期完了以后,申请新刊号并不难。

李启刚解释道:“今年开始有个说法‘纸媒寒冬’要来了,各地陆陆续续都有报纸、杂志,要么停刊,要么开始转型网络发行。在这种形式下,上级部门对给新办刊物发放刊号非常谨慎。”

张潮追问道:“那之前不是说过,申请不了新刊号,就买一个发行量低的旧刊物换壳就好。”

李启刚道:“就是因为‘纸媒寒冬’,所以现在正在做大规模的旧刊、现刊数据统计,可能是准备收回、废除一部分已有刊号。所以这种交易也被暂时冻结了。重新开启,至少要到明年这时候了。”

赵常田道:“千万别误会,这没有任何针对《青春派》的意思。全国来说,文学类期刊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到总量的7%,所以多一本少一本无关大局。

主要还是因为70-80年代的办刊热,很多县级单位都办了一堆期刊,90年代以后又死了一大批。死透了还好,其实很多死而不僵,占着编制、占着预算,有些期刊编辑人数比发行量都多。

还有些期刊干上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比如注册的时候是一本文学期刊,现在已经成商品广告图册了。所以今年是统计调研,明后年就是整顿了,可能还要修法或者立法规范。”

张潮有些不悦了,道:“那我这次来沪上干嘛?陪你们坐着发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