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你的答案》引爆三中(1 / 2)
张潮抬头一看,发现已经 1点 45了,赶忙让开位置,让宋诗语把歌放了。
兰婷不依不饶,问道:“张潮,你才来第二次,我们广播站就出了事故……诗语可从没有出过差错。说,是不是你见色起意,骚扰她了!”
张潮连忙否认,宋诗语也笑着帮忙解释道:“刚刚张潮哼了一首歌,很好听,我让他写下来了。”
说罢就把手里的歌词递给了兰婷。
兰婷看完以后,难以置信地道:“这是你刚刚写的?你还会写歌?”
张潮答道:“瞎哼哼的……你知道的,自从我被刘旭阳打了一下脑袋……”
“好了好了,别说了!又把我当成傻子了是吧?”兰婷听不得张潮胡扯,于是转移话题:“这歌词写得,很有深意啊……听说你一模只考了 300多?”
张潮心想哪壶不开提哪壶,不过这事估计已经传开了,自己回避也没用,索性大方承认:“是。”
兰婷的秀眸一转,“呵呵”地笑了出来,道:“所以你写了这首歌来给自己加油鼓劲儿?还挺自强不息的嘛!”
张潮这下有嘴也说不清了,然后就看到旁边的宋诗语也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心想随你们解读吧,劳资反正也不走正常高考录取这条路了。
这时候宋诗语开口道:“张潮,你这首歌,能不能让我来唱?我觉得挺励志的,能鼓舞很多这次考得不理想的同学。对了,这首歌还没有名字,它该叫什么呢?”
张潮道:“这首歌本来就是我瞎哼哼出来的,你想唱就拿去唱吧。歌名,歌名就叫《你的答案》。”心里默默给原来的词曲作者和演唱者道了声抱歉。
宋诗语“噗嗤”一声笑出来:“瞎哼哼就能写出这样的歌和歌词,那让我们这些学音乐十几年的怎么活?《你的答案》,这个名字简洁又直切主题——谢谢你啦!”
兰婷有些纳闷地看着,也不知道这个一向对男生冷淡之极的闺蜜,怎么会对张潮言笑晏晏。
不过下午上课的预备铃很快响了,已经 1点 55分了。三人只好匆匆关了电脑,又关好了门,各自回到班级。
下午下了课,张潮又是急急忙忙去食堂吃了晚饭,回宿舍洗了把脸,等广播站快开始放固定曲目了,才去登门码文。
不过这次兰婷也在,宋诗语则抱着吉他,不断练习中午刚刚得到的这首《你的答案》,偶尔还修改一两个音符和节奏,在一张空白的五线谱上涂涂改改。
兰婷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她没有想到,今天中午看到的词,一开始觉得不够诗意,甚至有些俗气;但是配上曲调以后竟然如此动人。
其实歌曲歌曲,歌词就必须有曲子配。兰婷虽然颇有文学积累,也能识识简谱,但毕竟不是音乐专业,只看到歌词的话,是没有办法匹配上旋律的。
这歌越听越上头,第三遍以后,就连兰婷也跟着哼哼起来:
黎明的那道光
会越过黑暗
……
声音不错,清脆悦耳。但更好听的无疑是宋诗语的弹唱。宋诗语唱歌的声线和讲话时的轻轻柔柔完全不同,而是偏女中音,颇有力量感,极有穿透力,还挺适合这首歌的风格。
张潮就在两人的歌声中完成了文章,拷贝进软盘,又删除了电脑上的文档。
这期间兰婷一眼都没过来瞅过他到底在写什么。兰婷有自己的骄傲,既然答应了不看,哪怕心里再痒,也不会往张潮这里多瞥一眼。
晚自习,各科的答题卡终于发下来了。张潮眼疾手快,把其他各科都塞进了书包,独留语文在桌面。
核对过参考答案以后,他确认这次扣的5分当中,2分是默写,还错了一道3分的选择题,剩下的主观题全部满分。
很快他的语文答题卡就被申明借走了,随后又开始在全班传阅,就连刘旭阳都认认真真看了一遍。惊叹声此起彼伏。毕竟问答题和作文满分这种神迹,他们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往年全市语文高考第一,也就是140分出头的样子。
默写和选择题全对则不少见——也就是说,如果张潮“认真”点,“运气好”点,他可以得一个语文满分?
这比他考了145分,还要不可思议。
直到快下课,这张答题卡才被传回了张潮手里,还是陈欢双手递给他的,眼神里只有一种信息:大佬,给跪了……
其实张潮自己也有些惊讶,他预计主观题怎么也会被扣掉一两分,结果阅卷组竟然慷慨地给了满分,超过了他原先最好的预计。包括作文满分也出乎意料。
有过两次被抽调去参与高考阅卷经历的张潮知道,这个分数背后一定有什么故事,只是自己现在不知道。
这天晚张潮没有溜去微机室发文章,决定周二再发。一周有两三篇就可以了。
周二一早,张婷又给他带来一个意外的消息:县电视台要来采访他。
原来长福县一中和三中这次一模的成绩都很出色,虽然还赶不上市里几所名校,但却在各县中名列前茅,所以县教育局联系了县电视台,要报道报道,做一个专题片。一中排在周二,三中排在周三。采访对象不仅有总分排名靠前的几位同学,还有像张潮这样的单科高分。
“婷美”老师特地交代,说自己语文单科成绩就好,千万回避总分问题,不要给观众我们在宣传偏科的印象。
张潮自然知道,满口答应下来。
时间一晃,就到了周三。电视台的人为了不打扰教学秩序,10点才到学校,10点半布置好了采访现场,申明还有张潮等几个同学则是被批准免了早上最后两节课,过来接受采访。
不过采访进行的并不顺利。2004年的学生们哪里经过这样的阵仗,面对镜头都紧张得很,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磕磕巴巴,双手扭得和麻花一样。
这让现场采访的记者叶卓颖很无奈,只好一遍又一遍引导,才勉强凑够了素材。
张潮是最后一个,时间已经是11点50了,叶卓颖心想恐怕要录到12点半。没想到张潮的表现远远出乎她的预料。
“我认为学习语文首重日常的积累。教我们语文的张老师在高一高二的教学里,将知识点逐步渗透到课堂当中,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记好笔记,做到熟读成诵。”
“到了高三的一轮复习,这些基础知识点又被张老师重新拿出来梳理、讲解一遍,还会增加知识点之间牵引、联系的内容。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跟上老师的思路,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在作文素材积累方面,张老师每周都会带领我们做材料的摘抄,其中既有名言警句,也有人物事迹。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考试中把这些材料用起来。”
……
没课的张婷恰好就在旁边,听得恍惚不已:“我真的这么教了吗?”虽然张潮讲的都是每届高三备课组会安排的进度内容,但是经有他这样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地讲出来,效果格外不同。
不到十分钟,张潮的采访素材就满到溢出了,叶卓颖不得不叫停了意犹未尽的张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