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华夏剧变(2 / 2)
如果是按照后世生产步枪机枪的标准来进行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那需要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大量的工业基础去支持,要知道,在后世,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连步枪都生产不出来,生产的厂家也都是有着百年历史的知名企业。但是在十七世纪中叶,一个用手工就能打制火铳的时代,一旦使用机械之力,将会让兴华军使用的火铳质量提升数个台阶。
崇祯十七年一月底,各种各样的消息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谅山府。因为兴华军在对安南军和东印度公司作战中取得的一系列胜利。让这两股势力暂时都失去了干预兴华军发展的本钱,尤其是郑氏朝廷,经过这一战之后可谓是元气大伤。
这种消息即便是想瞒,都是瞒不住的,阮氏和莫朝几乎同时得到了郑祚领兵吃了败仗的消息。这就像是一针强心剂注入了两方统治者的心脏,两支军队蠢蠢欲动,不断向着郑氏朝廷的边境地区集结,这可把郑主弄得焦头烂额,拆东墙补西墙,兵力是捉襟见肘。
为了给前线补充兵力,他只能将国内的驻防部队调往前线,如此一来国内的兵力又不够,只能强行征召,进行扩军,又在国内引起了一波反弹,民众怨声载道。
所以郑氏朝廷至少在一两年内是绝对不敢找兴华军的麻烦了,不仅不敢找麻烦,还要祈求高衡高抬贵手,不要出兵攻打郑氏的地盘,否则,郑氏军队三面作战,根本就顶不住。
东印度公司那边要应对西班牙人的威胁,半年到一年之内也不会染指兴华军,这还是建立在他们能战胜西班牙人的基础上,如果荷兰人败了,就更加没有威胁了。这对于高衡和整个谅山府来说,都是利好消息,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军队的训练需要时间,武器的列装需要时间,粮食和其他一切的生产都需要时间,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谅山府就能发展到一个遥遥领先周边任何势力的地步。
二月初,从广西传来消息,李自成在中原成立了大顺政权,可以说,流贼自此以后,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了。
“将军,将军,你看,最新的情报。”成子龙拿着一封信件来到军衙,递给高衡道。
自从难民转运工作开始之后,高衡就有目的地把哨探队的人分出一部分,让陆涛用锦衣卫的方法进行训练,在运送难民的途中安插到广西地方上去,为兴华军搜集来自大明方向的情报,所以,高衡得知这类消息非常及时,基本上可以做到跟方震孺同步,没有延迟。
高衡将信件快速浏览了一遍,叹了口气道:“李自成建立大顺,改元称帝,恐怕下一步就会尽起三军,包围京师了,从我们连续几个月搜集的情报来看,北方明军基本上已经崩溃了,长江以北除了京师之外基本上已经全部落入李自成之手,这也是难民不断增加的原因。”
成子龙道:“如果京师被大顺攻占,恐怕华夏就会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又一个南北朝的时代恐怕要开启了。”
高衡摇摇头道:“军师,我看未必。”
成子龙道:“将军的意思是?”
“你恐怕忽略了一股重要势力,关外还有大清国呢。”高衡道。
成子龙带着有些质疑的表情道:“将军,这恐怕有些危言耸听了吧。大清国再厉害,也不过就是金人建立的异族政权,在关外小打小闹可以,入关抢掠也行,但要说大江山坐天下,这恐怕不太可能吧?李自成一旦灭了大明朝,华夏形成新的统一政权,光靠金人那点力量,怎么会是大顺百万大军的对手。”
成子龙顿了顿道:“况且,大顺新建,军队气势如虹,清兵避其锋芒还来不及,难道敢主动求战?”
高衡抿了抿嘴唇,他总不能告诉成子龙,事实上未来就是大清的了天下。其实在当时人们的眼中,他们并不认为满清是巨大威胁,一个异族势力总共也没多少人口,八旗军说起来吓人,实际上总兵力也不过就几万人,剩下都是仆从军。
要知道,当时大明的人口已经有上亿,一个区区几十万上百万人口的势力怎么可能统治大明。不用怪当时的人们这么想,就是后世史学家分析,也是觉得满清不过是捡漏,侥幸在一片石地冲突之中战胜了大顺军,随即摧枯拉朽推平了北方,然后集结北方的力量,收拢明军降兵当做马前卒,攻下了整个华夏,所以成子龙有这种思维不奇怪。
高衡道:“我们拭目以待吧,大顺虽然成立,但这群人本质上是乌合之众,草台班子而已,成不了事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最后大清国捡漏也说不定。”
“若是这样就糟了。”成子龙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