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东瀛人的野望,行业变局来临(1 / 2)

加入书签

从一机部回来,江辉一刻都没有闲着,立马就把侯国明给叫了过来,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部分的设计图纸。

“老侯,我已经跟部里面说了,接下来厂里面要立马引进两款新产品。”

“这些是新产品的外观设计图和整体布局图,这段时间我会跟你一起把它的设计方案给落实下来。”

由于不想直接把这两款产品都当成是朝阳摩托车制造厂研发中心自己独自研发的产品。

所以刚开始几天肯定要让侯国明和陈晨星几个嫡系部下帮忙把主要的图纸给定下来,然后以朝阳摩托车制造厂的名义跟宝马科技签署相关的新产品引进协议。

反正都是江辉说了算,协议的内容跟之前宝马70完全相同,倒是不担心后面有人查的时候说不清。

“厂长,这么快就同时引进两款新产品啊?”

这种节奏,显然是跟侯国明之前了解的国内各个工厂的做法不同。

不过,作为研发中心的负责人,有新产品可以搞,他自然是很开心的。

“时不待我,宝马70成为热销摩托车之后,国内国外的摩托车企业肯定很快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动作出来。”

“到时候得市场环境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要确保工厂一直都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再说了,厂里面现在按照明年具备10万辆的基本产能在扩建生产线,要是不多几款新产品,大家也会担心到时候产能出现空置。”

十来万辆摩托车的产能,放在华夏摩托车产量顶峰的时期,完全是什么都不算。

但是考虑到去年全国摩托车产量才5万辆左右,大家有担心就很正常了。

就像是汽车产能,后世整个华夏估计有5000万辆的年产能,一个年产20万辆的新工厂建设,一点都不敏感。

但是现在要是一汽或者二汽说自己要上马一座年产20万辆基本产能的新工厂,估计阻力是巨大的。

20万辆基本产能的工厂,加加班,调整一下生产模式,那是完全可以冲击30万辆产量的。

整个华夏,哪里有那么大的新增市场?

至少在许多人眼中,是不觉得市场能够那么快的变化。

哪怕是现在已经改革开放好几年了,许多人的观念也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

“说的也是,单靠宝马70,产品确实是单一了一些,有这踏板车和三轮摩托车,完全可以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

侯国明快速的翻阅着江辉递过来的图纸,心中对这两个项目充满了期待。

不用江辉多解释什么,侯国明自己就能从外观设计上面感受到巨大的冲击力。

这两款产品的设计,领先同时代的产品太多了。

单单靠外观,就能吸引很多人的关注了。

“这两款产品的推出日程要加紧,一天都不要拖延。”

“特别是三轮车,我觉得很多小商小贩应该很喜欢,在许多公社那边也是有市场的。”

“不过它的成本要控制好,尽量确保这辆三轮车的售价能够做到比宝马70低一截。”

作为生产工具,肯定是越便宜越有市场。

特别是对于这个年代的华夏人来说,宝马70的2998元售价,还是太高了。

三蹦子的销售价格,江辉想要往下压一下。

当然了,考虑到三蹦子跟宝马70都是用的相同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整体车重还增加了。

想要把成本做到比宝马70低很多,也是不现实的。

“厂长,我们生产宝马70的时候,选择各个配件厂都是优先考虑日程,没有太多的考虑成本。”

“现在宝马70的产量上来了,我觉得每个零件都可以在原有的配件厂之外,再选择至少一家新的配套厂家。”

“将来产量进一步的扩大之后,同样一个类型的零件可以由三到五家配套厂去供应。”

“这样子可以充分的确保我们的产能没有问题,配套厂的价格也能做到最低。”

侯国明这么一说,江辉毫不犹豫的表示了赞同。

“没问题,就从三蹦子和踏板车这两个项目开始。”

“跟宝马70共用的零件,全部都考虑引入新的厂家来说生产。”

“专用的零件,先继续以日程为优先条件,等到明年大规模量产之后再慢慢的引入同类型的配套厂。”

“并且我们的配套厂也不用局限于首都地区,津城或者附近的其他一些城市也可以。”

“甚至从东北或者南方的一些工厂采购都是可以接受的。”

既然是要丰富配套厂布局,让它们之间形成竞争。

那最好就不要所有的配套厂都在同一个地区。

要不然这些工厂基本上都是一个圈子的存在,不会拼命的去压价。

这对朝阳摩托车制造厂来说,不是好事。

……

伴随着江辉跟侯国明的沟通,朝阳摩托车制造厂很快就行动了起来。

那些新招募的技术人员,也很快就完成了分组。

研发中心的机构一下就变得完善了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