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会见南阳华人家族代表②(1 / 2)

加入书签

何大清带着数十位南洋华人家族代表,参观了各个工厂和作坊,以及根据地的防御水平等。

之后,他们观看了民兵预备团的军事训练,民兵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口号声震耳欲聋,如同一群猛虎下山,气势磅礴。

结束了参观之旅,何大清带领众人回到了帕泸小镇,此时这里已经被民兵预备团清理干净。

整座小镇干干净净,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众人来到了一栋二层小楼,是为此次专门准备的会场。

………

当众人纷纷落座之后,警卫连的士兵们端上来了准备好的茶水。

林氏家族的林胜率先开口说道“何先生,您有此虎狼之师,可否有想过,带领着这支部队回国参战呢?国家正需要像您这样的,勇猛精锐之师……”

此话一出,其他家族的代表,都纷纷投来目光,有一些点了点头表示认可,这番话。

和大清整理了一下思绪,缓缓开口说道“各位,支援抗战我们先不谈,我们先谈谈自己的小家,俗话说的好,想要帮助别人,首先你自己得有那个余力去帮忙,如果说自己家的经济尚且不济,自己家人尚且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还要强出头,那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先饿死了,还谈何帮忙,这无异于杀鸡取卵,打铁还需自身硬,就如同打拳一样,我们必须先把拳头收回来,才能全力打出去,诸位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

在此之前,我也支援了国内抗战,价值将近200万现大洋的物资,除此之外,我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贡献,而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强大自身,团结有识之士,组建一支强大的武装,来应对未来的风云变幻”。

“就在上海现在正在进行着淞沪会战,教导总队、国军德械师、其他国军、以及全国各省部队,陆续投入战场的已达六十余万部队,其他的还在赶来的路上,预计总投入兵力将会超过80万大军,而小鬼子也陆续增兵到了二三十万,海上有小鬼子的舰队封锁海域,天上有小鬼子的飞机进行来回轰炸,战况之惨烈,堪比一战欧陆战场,犹有过之,而无不及。”

“你们知道现在淞沪战场上,我军每打死一个小鬼子需要付出多少人的伤亡吗?让我来告诉你,每打死一名小鬼子,我军需要付出六至七个人的伤亡代价。”

听到此处众人纷纷面露凝重之色。

“怎会如此啊!伤亡怎会如此之大?”陈家辉又是痛心,又是大惊失色的问道。

“首先,武器装备严重不足,就连最精锐的教导总队、国军德械师,在武器配置和弹药量上,都要稍逊一筹,小鬼子有最完备的军工生产体系,以及后勤保障。

可我军呢?武器产能严重拖后腿?根本无法供应战争所需,所以只能进口获得些武器弹药补给,其次,后勤跟不上,再其次,士兵的素质参差不齐………,可是小鬼子封锁了海域,可以想象的是接下来将会越封越紧……”

马来亚王家王浩杰,在西马地区颇有产业,家产三百万多,心急如焚的问道“那可有什么办法,我们是能帮上忙的,就算是能运一些物资回国也是好的呀!”

何大清开口说道“方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南洋华人团结起来,其次你们为国内抗战捐款捐物,以你们的渠道和方法进行下去…………”

何大清接着说道。

目光坚定的样子,站起来走到中间说道“诸位,几百年来,我们南洋华人就是殖民者养的猪,养肥了就宰,那些死去的华人,他们是没想过反抗吗?他们想过,也反抗了,但他们的力量实在是太弱了,弱到瞬息可灭。

多少年了还是一盘散沙,在面临迫害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护家人的生命安全和维持基本的生活。这种生存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反抗时更加谨慎,不敢轻易采取激进的行动,以免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华人社区通常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难以迅速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华人在面对迫害时可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反应方式,这也增加了组织反抗的难度。

中华文化中强调以和为贵、忍辱负重。这种文化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洋华人在面对迫害时的态度,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和平协商、妥协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激烈的反抗行动。”

听到此处,会场的数十名华人家族话事人,深以为然,纷纷点头称是。

“是啊,这就是症结所在,各有各的算盘,各有各的想法,没有一个强权人物来引导我们,也没有武器来源,都被洋人封锁的死死的,就算能获得武器,也只能获得少量的武器,无法获得大批量的武器装备……如此种种之下,不就成了待宰的羔羊了嘛!!徒之奈何”又一位菲律宾华商说道

何大清这时紧握拳头,面露狠色说道“所以我需要大家支持我,全力的支持我,大家劲往一块儿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人脉关系的出人脉关系,有资源的出资源,助我站稳脚跟,做大做强。

把松散的南洋华人,团结为一个势力,这样一来不仅对华夏的帮助更大,而我们自身也能在南洋站的更稳,在这里我还要跟大家公布一则好消息,那就是我们荣耀之盾武装,即将能够自己生产武器装备。

届时.武器装备供应充足,后勤跟得上,再加上大家人力.物力.财力.人脉关系的全力支持!由此种种,我相信荣耀之盾一定能崛起,且一定能成功。”

何大清早回自己的座位坐好,给众人考虑的时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