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四章 七代子弟的成长(1 / 2)

加入书签

整个崇明岛之战的过程,李青霄最后悔的地方有两处。

一处是击杀魏氏五大金丹,取得胜利之后,没有对魏氏斩尽杀绝,导致后续蒋怒舟出现之后,城中的魏氏余孽集结起来冲击城门,配合蒋道修袁龙城两大真人,给家族带来莫大的伤亡。

另一处,就是那让他恨之入骨的郑石桥了!

李青霄万万没有想到,五十多年前的一下疏忽,会造成今日这么大的祸患,郑石桥这么一个他当年完全不放在眼里的蠢货,竟能成长至此,还给他带来如此大的伤害。

这次李青霄算是彻底认清了,这毕竟是个不同于前世的超凡世界,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他纵是心思再细腻,也无法做到对任何事都了若指掌的程度。

尤其是关乎家族之间的仇恨会引起的连锁反应,郑石桥就是一个摆在眼前血淋淋的例子,他当年若是心思再狠一点,将整个郑氏赶尽杀绝,也不会吞下今日这般苦果了。

两个后悔之处叠加起来,魏氏全族在他心中已经上了必死的名单,甚至那些魏氏的附庸,但凡只要有成为修士的基础灵根,他都必须要赶尽杀绝,防患于未然。

其次就是家族的七代子弟了,这次的事情也让李青霄真正重视了后代教育的重要性了,完全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李金诚之死乃至后续家族在崇明岛上的这些事,源头就是以李云龙为首的六个七代子弟,在流云城干出来的那些混账事。

这也是最让李青霄感到无奈和沉痛的地方,李金诚终究是为自己的溺爱付出了代价,这个代价产生的连带反应,同时让整个家族都伤了元气。

七代子弟中,除了老大李云归老二李云耀,另外那七个包括自己的儿子李云炎在内,可以说都是混不吝,有人管教的情况下都成了家族的祸患,真放任不管,迟早有一天会将整个家族拖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次让李云耀带着他们一起,负责魏氏余孽的收尾,李青霄也是有意让他们见识一下外界的残酷,长期待在南方四岛,他们接触的都是些阿谀奉承之辈,看到的永远都是美好的一面,也难怪会养成这种骄纵天真的性格。

………………

东极历2336年八月初一

五个月的重建之后,昌都城已经恢复了些许生气,许多大战时逃走的修士也都相继回来了,当然这些回来的人全都是与魏氏牵连不深的,事实上只要与魏氏有一丝瓜葛的修士家族或是宗门,其门人大多也都南方联盟的人收押起来了。

但南方联盟也并未胡乱杀人,只要经查明过后,确与魏氏关联不大的,还是会被放走。

大战太过惨烈,尤其是最后洛金虹跟蒋怒舟两大真君的较量,几乎是把整座昌都城都给掀翻了,如今的昌都城已经看不到一丝战前的模样,只剩下南方联盟驻扎的魏氏族地,已经全都翻新,还有一些零零散散回来的修士自行重建的房屋,整座城市人口也从战前的千万,锐减到如今的两百万不到。

昌都城的正中心已经完全腾出了一大片空地,空地四周乌泱泱围着约莫有十数万人,最靠前排的两三万人,都是此前生活在昌都城的崇明岛本土修士,此刻都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往前看,不知在看些什么。

“斩!”

但听一道冷峻不带任何情感的声音,不少新近围过来的人顿时心底一寒,冲到内围抬头一看,瞬间面色发白。

空地前方,随着一个斩字,约莫五百个金甲士卒手中的法器长剑猛然落下,与他们人数相当的人头,也同时掉落到地面上,脖子上的血柱朝天喷涌出来,场面血腥不已。

那喊出斩字的,居然是个看着只有二十出头,眉清目秀的白衣少年,他面向颇为俊雅,看着甚至极具亲和力,只是此刻双目中的寒光,让围观者中的几个假丹境修士,都有些不敢与其对视。

“那就是李氏的少族长李云耀么,不愧是这一届潜龙榜第五名,如此年轻就有筑基四层修为,天资实在令人艳羡!”

“要我说,这李云耀的天资还不如他的心性,这已经是魏氏被杀的第三波囚犯了,这可是一千五百条人命啊,说杀就杀这也太狠了吧。”

“谁让魏氏先招惹南方联盟的,魏氏五大金丹都被斩了,何况这些小角色,如今这也算是秋后算账,只是没想到李氏的杀心竟有如此之重,真打算将魏氏全都杀光么?”

“魏氏这也算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以前仗着族大根深,在崇明岛作威作福,总算是踢到铁板,万劫不复了,嘿嘿!”

“这李氏还真是恐怖,那金甲士卒就是定海军吧,那日李盟主跟定海真人,配合这群士卒,可是能跟元婴真君直面对抗啊,这放眼东极海除了洛氏跟通天仙宗,恐怕没人再敢招惹李氏了吧?”

“今后崇明岛也属南方联盟的领土了,咱也算是李盟主治下的人了,只要不比魏氏过分,老子都能接受,说不定李盟主来了,日子还能好过一点呢。”

………………

来围观魏氏被行刑的修士,几乎此前都在昌都城受过魏氏一族的气,也是最巴不得魏氏倒霉的一群人,此刻看到魏氏之人一波接着一波的被斩杀,自然心里是畅快至极,还在一旁议论了起来。

就在众人议论间,又有五百魏氏一族的人被拉了出来,大部分都是些练气境高阶修士,年纪也各不相同,众人见那些金甲士卒将他们全都一脚踹跪到地面上,顿时心神一紧都闭上了嘴,没敢继续说话。

这场面,血腥的同时,也的确太过震慑人心了,毕竟那可不光是五百条活生生的人命,而且还都是修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