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虾扯蛋(2 / 2)
“父皇,紫苏与虾仁同食,不但有助于去腥增鲜,紫苏还有清热解毒和行气宽中的作用。”大皇子温和地与父皇聊天。
*************
“娘亲,你知道咱家美食街十五文钱一个的‘虾扯蛋’,我在宫里卖出多少银子?告诉你,三两三一个!”小宝把纸条写好,装进竹筒,树上,“来啊”正在撕扯一块牛肋条肉。
宫里这点就是好,食材种类齐全,想要牛肉就有,还能随便挑部位,不像美食街的食材,都得就地取材——有啥算啥。
不过就地取材有就地取材的好处,像鲜虾,新伦州那边的小子们从渔民手里收购的鲜虾,五文钱一斤,一斤能有二十几个。
放到美食街上,结合三文钱两个的鸡蛋一起烤成“虾扯蛋”就能卖到十五文一枚。
京都鲜虾贵,鸡蛋贵,啥都贵,皇宫里更贵,三两三一个“虾扯蛋”其实也没赚多少。
可是,除了鲜虾,小宝用的食材几乎都是宫里的,没花他自己的钱,也就是说,小宝把鲜虾仁卖到三两三一个,也不少呢!
***************
一切都如大皇子的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制作虾仁美食、给皇帝送餐、陪皇帝吃饭、在吃饭时表现体贴、孝顺和展露一下学识。
虽然有些小插曲,比如李公公差点儿把托盘接走,也被他轻易化解掉,总之,大皇子对自己计划的周详、应变的快速、把控话题的走向等等方面,都自觉完美。
做事嘛,就得三思而后行,他都想好了,等以后他有儿子,就给起个乳名,叫“九思”——三思三思再三思,而后行。
前提是以他严重的心疾,能扛得住“播种”的销魂时刻。
《论语·公冶长》中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对于这段话,资善堂的先生授课时是这么说明的:春秋时期鲁国正卿季文子,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会思考三次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情之后,说道“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大皇子把先生的释义奉为圭臬,并一直照做,如今效果甚佳。
可若他能知道楚清那个世界的学者有不同意见——孔子所言“再,斯可矣”,未必就是对季文子的肯定——估计做法会有改变。
楚清那个世界有学者认为,孔子的话有可能是对季文子过分谨慎的态度、以及做事过于拖沓的批评。
孔子说的“再”,本就是再次或反复多次,那么“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则往往也只是一种虚指。
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存在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做事方式,虽然看起来是一种谨慎的态度,但是孔子却认为,没必要考虑那么多次。
因为做事情之前深思熟虑,虽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事行为。但是考虑了很久才去做,又很容易错过最佳的时机。
就比如大皇子之前就让兄弟们抢了先,而使自己变得被动,就是久谋不动、错过时机的体现。
可是大皇子三思而行,也未必如他所想的完美,至少,他这次陪父皇用膳,就带来了一个出乎他意料的效果。
十个皇子,九个都争相恐后去皇帝面前表孝心、刷存在感,可惜未遂;唯独这一个“遂”了,会怎样?
第二轮“送外卖”风潮启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