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2 / 2)

加入书签

龙应强虽然在夏国轻化工领域举足轻重,也给他们《自然》投稿过数次,但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所以寻找联系方式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行。

不过就在《自然》编辑部的编辑们联系上龙应强之前,万荥的第三篇论文却先行一步送达了《自然》编辑部的审核邮箱。

当第二天的时候,编辑部的成员再次审阅了新的那篇论文,一篇关于固体电解质和液体电解质的论文。

在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固体电解质施加到锂金属箔上,离子在通过薄薄的材料后,移动较短。

而一旦离子移动通过了固体电解质,它们将会到达液体电解质,提供了一个路径到相反的电极。

不同于传统的液体电解质,万荥论文中的这个电解质是不易燃的。

易燃,这两个字也是如今车载电池最致命的地方,也是在网络中常常被人诟病的点。

在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发生碰撞后,有更大的几率比燃料发动机汽车发生爆燃的可能。万荥也是针对这一点,对自己论文中新一代钠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进行了阐述。

已经有了大致模型的新一代钠离子电池,采用了超薄金属阳极,尺寸是现今三元锂电池那电池石墨阳极的五分之一,所以可以存储更多的离子。

“天才般的设计,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自然》编辑部内两名专门对电池进行研究的学者,在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俱都茅塞顿开,脑中突然有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不过他论文的内容似乎已经超出了钠离子和锂离子电池的范畴,有着向燃料电池发展的趋势。”

在将万荥的新论文通篇看完后,两人也看出了这最新一篇论文中最关键的点,那就是万荥所研究的钠离子电池似乎也已将快要成为历史,燃料电池的踪迹已经若隐若现。

其实现阶段研究燃料电池的科学家也不在少数,但燃料电池的核心本质上仍然是电池,它仍然是让电子和正离子分开,走不同的通路。

其中的电子走电路做功,正离子走质子交换膜去中和电子转移带来的电势变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