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本王很愤怒,宣战,宣战(1 / 2)

加入书签

秦琼看了一眼李恪身后的人,李恪笑道:“但说无妨。”

“是,殿下。”此刻的秦琼却是严肃了起来。

“末将等三人奉命赶到这里时,高昌国联合西域诸国及部落,集结十万人马,覆灭了伊吾,伊吾王誓死不降,三千人马全部战死城下……”

李恪面色大变,怒道:“麴文泰找死!”

伊吾是大唐的属国,但实际上却被薛延陀和高昌给包围着,只有部分领土与大唐接壤。

年前伊吾王就派遣人来到大唐哭诉,说是薛延陀和高昌欺负他们族人,将他们的牛羊和女人抢走了。

为此李世民还专门写了国书,呵斥薛延陀和高昌,莫要欺人太甚,否则大唐会为伊吾出手的。

李世民还给了伊吾王好多金银和粮食。

李恪的婚礼上,伊吾王亲自来长安参加,献上了玉佛一对,金银两箱,还有一匹骏马。

当时李恪还亲自接见过伊吾王,告诉他不要怕,再过几个月,就会前来收拾高昌这个逆子。

就在他抵达凉州时,伊吾王又派人来求援,说是高昌国在伊吾境内派遣了无数的间谍,刺杀了他们好多族人的统领,逼迫他投靠高昌。

当时李恪将心思全部用在河西诸多家族的头上,只是告诉伊吾王,如果高昌敢攻打伊吾,就投降,等他收拾了吐谷浑,再来收拾高昌。

只是没想到,伊吾王并没有按照他说的做,三千人全部战死在伊吾城下了。

或许是伊吾王理解错了他的意思,这才宁死不从。

“你接着说……”

秦琼见李恪很生气,他还从未见李恪如此严肃,接着说道:“高昌国主麴文泰拿下伊吾后,马上进攻玉门关,玉门关将士在死守一天后,一千五百人全部战死……”

“他们将伊吾王的脑袋,悬挂在玉门关城楼上,还将镇守玉门关将士的尸体扔到了大漠上喂狼。”818小说

李恪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这点是他没想到的,冷声道:“你接着说啊!”

秦琼被吓了一跳,咽了一口唾沫,道:“他们攻破玉门关后,就不再前进一步,开始死守玉门关。”

“反倒是吐谷浑之子达延芒结波,在半个月前自称吐谷浑新可汗,在鄯善城登基,随后召集且末,鄯善等诸多部落,组成八万大军,沿着且末河北上,进攻我大唐的阳关。”

“阳关在西出西域的必经之地,在前些年刚刚修缮过,关隘坚固,我军两千士兵死守两天后,被断水而全部战死。”

“达延芒结波占领了阳关后,一路北上进攻沙洲,沙洲刺史闻言,马上派遣士兵向肃州和甘州求援,在路上遇到了吾等。”

“吾等三人合计后,兵分三路,进攻达延芒结波八万大军。”

“在我军的强势进攻下,灭掉了吐谷浑达延芒结波四万余人,俘虏三千,剩余的人马,被达延芒结波带着跑到了阳关拒守。”

“我三人来不及告知殿下,便率军进攻阳关,可是吾等还是迟了一步,达延芒结波只在阳关留下了五千奴隶军,自己带着人跑路了。”

“随后,吾等占领阳关,随后便对高昌国占领的玉门关发起进攻,只是,高昌国主麴文泰见我军击败了吐谷浑军,马上撤退到了玉门关外的且末河以西。”

李恪对于高昌国主麴文泰的做法很纳闷,按照秦琼所说,在吐谷浑达延芒结波打开阳关后,他们应该兵合一处,共同拿下沙洲,进而进攻甘州肃州……

可高昌国主麴文泰,却是没有这样做,反而在达延芒结波遇到大唐援兵后,主动撤退了,麴文泰可是有十万骑兵啊!

他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达延芒结波死伤惨重呢?

李恪皱眉,接着让人拿出了地图,他在地图上仔细端详。

好久之后,他终于明白了高昌国主麴文泰什么心思了。

这是要大唐干掉达延芒结波,彻底占领鄯善,且末,这样一来,大唐对吐蕃反而呈包围之势。

如此,吐蕃的松赞干布肯定不干啊!

吐蕃肯定会搞事情,这样一来,高昌国倒是能松一口气。

再加上北方的薛延陀,西域以西的西突厥,大唐就算是想要拿下高昌,那也得掂量掂量。

“这个麴文泰倒是挺有趣的……可老子不怕你们联合起来。”

李恪相通了麴文泰想干什么,顿时站了起来。

“宣战,但凡参与这次进攻大唐领土的国家,全部宣战。”

“本王要他们付出代价,作为大唐的属国,兄弟相残也就罢了,竟然还欺负到老子的头上来了。”

“本王对不起镇守玉门关和阳关的数千突厥兄弟们啊!”

“他们死的太冤枉了。”

秦琼:“……”

秦琼眼神微微眯了一眼,突然之间,似乎明白了什么!

对了,镇守玉门关和阳关的将士是突厥人。

用突厥人的性命,换取宣战的名头,让大唐师出有名!

怪不得此前蜀王一再吩咐,镇守玉门关和阳关的将领,全部换成突厥人,汉族儿郎跟随他攻打吐谷浑。

说什么打吐谷浑太危险,汉家儿郎死了就死了,但不能让突厥的兄弟们战死沙场,不然他回去无法向突厥可汗交代。www.

原来殿下早就知道,高昌和鄯善王达延芒结波会进攻这边,还故意留了那么一点人,这是专门要坑死突厥人啊!

后来他们又接到殿下的军令,不惜一切代价,火速赶往玉门关和阳关。

殿下,您这也太阴险了,人家突厥兄弟们,是真心帮咱大唐打仗啊,人家誓死不降,都战死了。

“秦伯伯,本王现在很愤怒,别想那些没用的,赶紧告诉李大亮将军和柴韶驸马爷,宣战,宣战……”

“本王要他们付出代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